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13

2017年02月

集团公司获建筑杂志社“优秀宣传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创新思路、举措为动力,以立体、全方位宣传为手段,切实抓好企业宣传工作,进一步展示了企业形象,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06

2017年01月

集团公司组织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消防安全的基本知 识,着重讲解了火灾现场如何正确地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集团员工防火安全意识,普及了防火安全知识,加强了安全有关工作。

06

2017年01月

钦州恒大御景半岛首期项目工程被评为安全文明工地

规章制度。此外,在工程质量、 安全和文明施工等方面,规范作业、精益求精,也得到了各级监管部门及业主单 位的一致好评。

10

2016年12月

集团公司获“2015年度中国建筑业成长性200强企业”

施工产值、科技进步、创新创优、上缴税金等基础数据来评价企业发展成长性。其宗旨是彰显中国建筑行业的综合实力,展示中国建筑业辉煌业绩,促进建筑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升竞争力,引领建筑业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  集团公司获此殊荣,充分显示了中联世纪建设集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良好地位和综合实力,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社会影响力。

10

2016年12月

滟澜山二期项目部获“桂林市安全文明工地”称号

得“安全文明工地称号”是对项目部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集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29

2016年11月

钥匙串起的人生

怔,突然感觉到它的分量。一把钥匙,或铜制,或铝制,但它不仅仅是一块单纯的金属片,因为把它握在手中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已经落在了你的双肩之上。一把钥匙,一种生活;一串钥匙,几多人生,它通向我的车,我的家,我的办公室,甚至我所有的生命和情感之门……  那一刻,我有一种交出所有钥匙的冲动。那样,我就可以回到童年,在阳光下奔跑,在雨露中嬉戏,即使泥土沾身也不用担心,因为无论何时回到家,都可以见到妈妈慈爱的笑脸和那一扇永远温馨敞开着的家门……  牵着女儿的手,我们慢慢地往回走。行途中,那串钥匙在腰间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打开了我心中的记忆之锁:外出求学,羽翼渐丰,从父母的暖窝里飞走了,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串钥匙,那是独立的开始;工作不久,公司领导给了我一把经理办公室的钥匙,我开始挑起事业的重担;新婚后,妻子郑重地将几把重要的家庭钥匙交给了我,那是爱情的家园;买车了,汽车商店的销售人员恭敬地递过一串车钥匙,那是幸福小康的生活……钥匙,打开的不仅是锁,不仅是门,还有五彩斑斓的生活。  一串钥匙,点滴人生。是的,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们付出了诸多的辛劳和汗水,但收获的可以说就是一把把普通的钥匙而已,然而它们却能打开一扇扇蕴含幸福的门。其实,如果说我们对未来有所憧憬的话,那么也不过是再添几把崭新的钥匙,去开启更多的生活之门。

29

2016年11月

生活的滋味

买到包子的人也失望地走了。老板随后就把蒸笼收拾好,覆上白布,收工了。  我曾经问那老板,既然生意如此之好,何不多做一些包子卖呢?他说:“我的包子全是手工做的,馅也是精挑细选买来的,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如果要多做些,这包子的质量也许就会打折扣。钱嘛,只要够用就行了。”  只要有空,我也会去排队,买几个灌汤包当早餐,这看似很平常,却也让平淡的生活显得别有滋味。有时候,我会边排队边观察那些同样等候买包子的人,有家庭主妇,有小贩民工,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人士,这两元钱一个的包子,适合所有人的消费需求。  我们对人生都有不同的体验,快乐也好,失意也罢,清晰也好,混沌也罢,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应该是值得我们感谢的。就像包子店的老板,也许现在的生活并非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可他却同样活得很精彩,每天掀开蒸笼时,他的脸上都带着知足的表情,那种愉悦足以感染周围的每个人。  我常想,生活的滋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如此热气腾腾,生机勃勃,那该多好啊!

29

2016年11月

窑洞里的陕北

、窑洞,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自然。其实,延安之行,感受陕北就是品味窑洞里的陕北,让钢筋混凝土中滋生的城市浮躁在一方黄土中掩埋,用陕北的苦与朴,铸就一份旷世的超脱。  拐过一道黄色山梁,壶口瀑布的咆哮渐渐远去。可是,我依旧心潮澎湃,那半山坡上的窑洞里传出了气冲云霄的古老歌谣。是信天游,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连同陕北人头上那白羊肚毛巾一起包裹着无尽的苍凉与悲壮;是秦腔,吼出了城阙辅三秦的气势,那高亢的声音穿透了窑洞上方的黄土,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忽然明白,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窑洞里生长着一种不屈的力量。  陕北的窑洞,简朴中孕育着乐观,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矗立着历史的丰碑。在王家坪,在杨家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窑洞处所,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陈设简单,可它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土窑洞里的小油灯,点亮了一篇篇决定国家命运的光辉著作;窑洞壁旁绑着铁丝的床,顶起为了信仰而永不趴下的身躯;窑洞窗户上悬挂着的串串红辣椒、黄玉米,那是南泥湾屯垦的收获。我想,革命年代的陕北,运筹帷幄的“帷幄”不是军队的帐幕,而是一排排土窑洞,那里汇聚着革命的热血,涌动着革命的思想,丰富着革命的生活。  陕北人平生有两件大事,一是要有儿子,二是要有自己的窑洞。或许,一个窑洞就是一生的心血与积攒。所以,修建窑洞马虎不得,大有讲究:看风水,择地形,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陕北的窑洞,户型好,设计合理。从外面看一排窑洞,几孔窑,各开各的门,好像互不相干;可进入窑洞内,却发现有隧道将整个窑洞连通,成为一个整体,融合着家庭的亲情。  窑洞虽小,可别有洞天,透过窗户,外面便是那壮丽的陕北黄土高坡。因而,窗户就成了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窑洞是拱形的,窗户也就只能是拱形的,且洞口挖多大,窗户就开多大。一色黄土,容易视觉疲劳,为了丰富色调、美化生活,手巧的陕北人爱用窗花装饰点缀窑洞,于是剪纸成为一门艺术。逢年过节时,男女老少都拿起剪刀,买来五彩的纸,根据窗户的布局,光线的强弱,剪出“年年有余”、“龙凤呈祥”、“万事如意”等各式各样象征吉祥、富贵、平安的窗花。窗花一贴,陋室生辉,光、色、影的和谐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窑洞里的陕北,是平凡的世界,但它秉承淳朴、敦厚、隐忍的性格,可以面对一切苦难的折磨,可以承载一切生活的重负。陕北之行,我读懂了苦难,读懂了路遥,读懂了他为什么当年要扎根黄土,因为在窑洞中可以洞若观火,明白人生的意义。

29

2016年11月

啸傲魏晋

抒胸臆。说通俗点,“啸”相当于现代的“吹口哨”。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我们听到过“仰天长啸”;在《水浒传》里,我们听到过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的砖画上,我们听到过阮籍的歌啸,用口哨吹出的旋律“与琴声相谐”。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其诗歌的最大特色便是隐晦,或许他只有通过“歌啸”这种形式才敢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晋几朝更迭,然而乱世出俊才,众多文人雅士打造了“魏晋风骨”的名片。那时的女人在唱“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男人在弹琴饮酒赏菊吟诗,时不时飘然脱俗、孤傲轻狂的一声“长啸”。  啸兴盛于魏晋,不假,可啸却不是魏晋名士所首倡,其实早在《诗经》里就多次写到“啸”,如:“不我过,其啸也歌”,“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因而《诗经》中描写的啸者也多为女性,且心怀忧怨。妇女用吹口哨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或许只有古代的“窈窕淑女”能为之。不过,啸也不完全是用来承载情感的,在某些施巫术的场合,嘹亮的“啸”声时常响起,解祸福、祈雨水。至东汉时,这种傲然自得的啸音逐渐进入了那些行为旷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文人隐士的生活圈。到了魏晋,俯仰啸歌,简直是一“啸”风行。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政权走马灯一样更迭,文人名士的仕途难料,于是吟啸、讽啸或啸咏便出现在各种场合。大庭广众上放声长啸,若无旁人般地“吹口哨”起哄,在现今看起来这怎么会是文人的表现?可回到魏晋的时代背景下,那却是他们追求的一种文化姿态与政治诉求。其实,啸是表象,傲是本质,《世说新语》就用“傲然”来形容啸咏时的神情。而“啸傲”一词则更有意境,如:郭璞《游仙诗》所写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吟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对于魏晋时期的吟啸,是否可以把它理解成“长吁短叹”或“扼腕感慨”。如果是,它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声音,谈不上乐感,也和讲风骨、重风雅的魏晋名士的气质不相匹配。可实际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中有“善歌啸,闻者流连”的记载,而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可见啸声是有旋律的、动听的、优美的。不过,啸声中没有歌词,这是由啸的发声特点决定的:重在吹,而不是唱。  唐代,文人吟啸的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缕余音。王维的《竹里馆》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游泰山》中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以后,吟啸之风渐息。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宽衣大袖飘逸着超然绝俗的哲学。一声长啸,傲然于魏晋,无不让我们在历史的深处感到震撼:啸傲魏晋。

29

2016年11月

一抹晚霞映乡野

下,远远地看,就像城市绿地草坪上的景观石,但乡下人把它叫做“歇脚石”。“歇脚石”,顾名思义,就是供路人小憩片刻之地。坐下,即使对着远处的一根电线杆发呆,那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因为可以缓解视力疲劳。看夕阳,渐渐西沉;享清风,徐徐凉爽,肌肤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舒畅无比。  夕阳的余晖,洒在从桑田上横跨而过的高速公路上,也洒在弯弯的乡间小路上。高速公路,缩短的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乡村却是抛在车窗后的风景;而那些或平整,或凹凸,或水泥,或碎石的村道才是乡下人的“金光大道”,走起来方便。夕阳的霞辉交织在村道上,一路上写满了“回家”两个字:辛劳的老农带着满身的泥土和汗水,扛着农具,吸着旱烟,直径往村里走,他们是乡村的守望者;在城里务工的年轻人,驾着摩托车、电瓶车,一拨拨候鸟般地往家里赶,他们希望被城市化,但乡村的土壤中还深藏着自己的血脉;可爱的小牧童,骑着牛,挥着鞭子,吆着一群鸭,像凯旋的战士得胜而归,童真就在乡村这块乐土上尽情地释放……夕阳落下了半边,村道上人渐稀少,这时炊烟也悄悄地融入了暮色。  小河绕村而过,我走上不算太高但被桉树、柳树以及杂草渲染得绿意盎然的河堤。凭河临风,放眼望去,可以看见对岸河滩地里的丛丛玉米,扁长的叶子在晚霞中早已分辨不出那红黄相间的成熟色彩,可田边一大堆散落的玉米苞衣,分明在述说着一个丰收的故事。河水染着霞光,缓缓地流淌,像一条宽窄不均的红地毯,平日里裸露在河滩上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也变得珠光宝气起来,煞是好看。  晚霞中的村庄,呈现出一幅鲜活、纯朴的乡土画卷:村口,老人们聚在一起,抽着呛人的旱烟,话语桑麻,闲谈农事;路边的大槐树下,一群孩童追逐着、嬉戏着,撒下一串串欢乐的笑声;在村店、河边、晒场上,趿着拖鞋的男人们,天南地北一通海侃;女人们则屋前屋后、忙里忙外,时不时还对着疯耍的孩子一番斥责,偶尔也骂骂懒惰的男人,但脸上是写满了笑容的……  晚霞收起最后一道余光,暮云四合,乡村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这多少让人有了一丝惆怅。惆怅似梦,夕阳无限好,因为那一抹晚霞,就是迎接传承启合的曙光,田野在,希望就在。

    共195页
  • 首页
  • 上一页
  • 50
  • 51
  • 52
  • 53
  • 54
  •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