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资讯平台
您的位置:主页 > 资讯平台

科学选址是灾后重建的基础

时间:2013-05-16作者:Admin

当前,芦山震后重建选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重建规划的编制也已成为当前的核心工作之一。这是因为,对于建筑安全来说,除了建筑本身的质量问题,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刚刚发生的芦山地震和5年前的汶川地震,因所处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加重了灾情,也给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日前,记者就建筑规划的重要性,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生态人居学术委员会规划设计师周文华。

  周文华表示,科学选址是灾后重建的基础。去年,周文华和她的团队在承接一个山区的移民安置点项目时,就因为迈不出第一步而深感遗憾。

  “在那个地方,泥石流是个重要的威胁。我们在做前期规划时,必须要先进行地域的生态宜居性分析,但苦于当地缺失有关地质灾害的资料,我们无法进行科学推理,难以找到一个好的移民安置点。最后,这个项目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周文华说。

  对于芦山灾后重建问题,有专家曾谨慎表示,芦山灾区现阶段最需要的不是多么快地重建,而是要规划先行。规划将影响灾后重建的整体布局与方向。其中,选址、功能配套、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设计尤其要慎重考虑,应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近些年来的“北川经验”就值得芦山地震灾区借鉴。北川灾后重建的关键首在科学规划。北川在认真做好震情、灾情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的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重建工作。

  周文华表示,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建筑工程领域的生态学分析层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地形和地质资料,而且这方面的数据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应用程度很高。与其相比,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存在着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有些地方虽然有相关的地形和地址资料,但非常分散,标准化程度不高,资料和数据的更新也不及时。

  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周文华不失乐观,她说:“以前我们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并在全国进行推广。这是在生态领域走的很重要的一步,对于规划和设计都有推动作用,市场也开始比较认可前期规划的重要性。”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