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资讯平台
您的位置:主页 > 资讯平台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时间:2016-09-20作者:金融地产家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居民都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房价高得让人难以接受,而就业难且收入基本没变化。

      而有趣的是,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周六(9月1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压力预警指标已经升至纪录新高水平。明白人已经看出来了,一切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都与货币放水密切相关。银行大力放水放贷,不仅推高了物价房价,而且将自己也带入了很被动的位置,因为都在炒房,实业不行,尽管表面繁荣,但是其实已经积累了一堆烂账。

一、物价感受指数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26.7%,较上季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50%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下降3.3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2.6%,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29.4%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上升”,52.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7.1%的居民预期“下降”,11.4%的居民“看不准”。

二、收入感受指数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6.1%,较上季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79.5%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49.8%,较上季提高1个百分点。

三、就业感受指数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37.1%,较上季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11.3%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43.4%的居民认为“一般”,45.3%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6.2%,较上季回升1.2个百分点。

四、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3.7%,较上季回落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1.1%,较上季回落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5.2%,较上季提高0.3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实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16.9%和12.1%。

      居民未来3个月购车意愿为17.4%,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购买大件商品(电器、家具及高档商品等)的消费意愿为27.4%,较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旅游意愿为32.2%,与上季持平。

五、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0.3个百分点,42.9%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3.4%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

      对下季房价,23.1%的居民预期“上涨”,52.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1.9%的居民预期“下降”,12.8%的居民“看不准”。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6.3%,较上季提高1.3个百分点。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而将物价房价,特别是房价推高的银行其实也面临了风险。7月份4500多亿的新增贷款都是房贷,而8月份上升到了5000多亿。大量的钱聚集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里面,而实体经济却很差,使得风险变大了。典型的,比如,深圳目前的居民平均存款是负数,就是借钱借太多,已经入不敷出。

       国际清算银行(BIS)独创的“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读数在一季度升至30.1%,是从1995年追踪中国相关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所谓的缺口就是信贷与GDP比例与其长期回溯趋势的偏离度。

      这一数据超过了BIS覆盖的其他41个国家以及欧元区读数,并且明显超过了东南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高读数,也高于2008年雷曼倒下之前美国的读数。(下图来自彭博社)

央行50个城市调查显示:房价已高得难以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理事长李扬曾表示,无需过于担忧,中国债务水平从全球来看不算太高,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问题最大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率2015年底高达131%。这会看来是要被打脸了。前段时间,高盛的一份报告还提到,几年之后,中国的负债率将会达到400%!

       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指标用于测量一个国家的债务水平。一旦读数超过10%,就表明银行业债务风险升高。该数据“爆表”就是信贷增长过度的信号,其后三年往往紧跟着的是银行业承受着严重的压力。

      曾就职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及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年初就警告称,更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国整个信贷快速上升过程中,还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

      以全国的平均房价来看,2009-10年房价的同比增速超过30%,2011-12年有一个小的调整,2013年之后又开始新一轮房价上升,到了2014年,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所以,2009年以来,中国房价大部分时间上升很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或者房价租金比例显示了很明显的泡沫。信贷的失衡加上房市的泡沫风险,从全球大范围的观察来看,应该是引起我们警惕的风险。

       其实前段时间,我们国家的领导也提示过风险,表示要抑制资产泡沫,但是市场似乎不为所动,反而越长越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