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资讯平台
您的位置:主页 > 资讯平台

总理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将激活整个经济

时间:2014-03-06作者:Admin

经济高速增长三十五年,如何应对失速后的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现实的问题。通过总结过去经济增长的经验与教训,一个清晰的线索便浮现出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主要取决于政府放权的空间。为什么中国经济决定性因素取决于政府的放权,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这与很多国家的市场建构模式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日前强调,对目前仍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对那些反映多、意见大、又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还是要继续取消下放。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违规新设审批事项。实际上这也是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有利于激活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其前提要明晰哪些行为是禁止性的,这样一个思路的转换,既能减少政府日益复杂的监管压力,又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就是不断地发现机遇,这些新机会往往又可能是当下法无明文规定的,如果非要等着法令清晰时才能尝试,很可能结果是机会一去不复还。而机会的发现,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增长模式依赖于简单模仿与学习,将别人的生产线、管理模式搬进来,就开始大规模扩张,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是渴望的,但是往往不是现实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简单模仿山寨别人的东西总归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中国人勤劳而且也很聪明,但往往缺乏好的管理制度去激励这些人的勤劳与智慧才能的发挥,长期处于潜隐状态。因此,时至今日,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类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当下所遇到问题很复杂,很可能处于一个金融危机爆发的节点。从当下的情形来看,这种金融危机可能已经发生了,由于我们的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以及我们的保护性政策,才使得这个危机没能显现出来。过去依赖印钞票与卖土地的双重循环泡沫式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劲头表现在地方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房地产泡沫显著形成,民间资金体系基本上已经快要崩盘了。去年下半年通过房价暴涨,我们暂时掩盖了这些危机,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房价抬到天上去,把危机护河堤修到天上去,况且,这些筑堤策略往往容易形成系统性大灾难的高风险。原因在于就算我们时时刻刻提防溃坝,但不可预测的一个洞穴就可能使得整个大坝崩溃。更重要的是,虽然房价暴涨暂时堵住了溃坝危机,但是它也导致了系统性地成本暴涨,生活成本与生产成本双双上升,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减轻这些冲击的力度?最佳时点是去年楼市暴涨之前,如果我们当时倾力阻止楼市暴涨,可能遇到的问题就不会这么危险。然而,事已至此,除了严防楼市再发生暴涨与货币超发之外,剩下的道路可能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激活人们创造实体财富的热情和积极性了。
  从历史经验来看,危机发生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在于社会优质资源已经投向错误的方向,不通过系统性危机这种错误配置资源的思路和路径难以改变,危机以中断的形式阻止这种狂热继续下去,我们所能权衡的就是一次较小的危机,换来新思路的转换。
  反腐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也是我们当前一个主旋律,当下政府公务员的行为确实比以前收敛很多,老百姓对此满意度不断提升。老百姓对于两个问题比较敏感,一是老百姓的物价和房价水平到底涨到哪里为止,二是老百姓的机会与未来在哪里。物价与房价系统涉及到百姓的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与未来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来源。减少货币供给给物价暴涨与资产价格暴涨降降温,减少审批与负面清单管理以增加民间致富的机会,可能是当下很重要的任务了。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