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水危机”日益突出
- 时间:2014-05-08作者:Admin
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大连碧流河引水、沈阳大伙房引水、滇中引水……一个个投入巨资建设的引水工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水荒”接连不断地在各地发生?为什么有些新城从诞生之际便陷入无水可用的窘境?
“一方面是城市盲目扩张,用水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水资源量急剧减少,水质性缺水问题加重,甚至连生态用水都无法保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近日表示,正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对于水资源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规划缺失水路,发展便难有出路。
记者在甘肃、内蒙古等地采访时也发现,由于经济社会用水量快速增长,加上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在多数地方同时存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危机”日益突出。
石羊河流域的“水案”
甘肃,这里是中国西北最干旱和正在加速荒漠化的地区,也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和城镇建设较快的地区。
一条石羊河将武威、金昌、张掖、白银的4市9县(区)连在了一起。《民勤移民研究报告》显示,在隶属于武威市的民勤县,维系地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水。
以水利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决定着整个民勤社会的走向以及几乎所有民勤人的社会心理。民勤绿洲的扩张史其实是一部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渠与渠之间、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争夺水资源的历史。
史料记载,清代时期,为了协调石羊河中下游州县的农业用水,缓解地区矛盾,地方政府建立了较为细致的三级分水制度。首先,各县之间的分水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分配,由各县协商解决;如协调不成,则由上级协调,甚至调用军队,强行分水。
尽管有较完善的分水制度,石羊河流域内的用水矛盾仍层出不穷。乾隆《镇番县志》曰:“河西讼案之大者,莫过于水利一起,争讼连年不解,或截坝填河,或聚众毒打。”尤其是“水势微弱之年,不是你抢,便是我夺,大家都在摩拳擦掌,针锋相对。一旦有事即揭竿而起,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势。一闹之下,轻者锅破碗响,重者头破血流”。
“水案”演变成一种长期性的、与日俱增的社会矛盾,并且延续至今。
1981年,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被誉为“镍都”的金昌市诞生。原本属武威管辖的永昌县被划给了金昌,从永昌流下来的东大河水也自然先流到中游的金昌市,后流到民勤境内,矛盾随之而来。
随着金昌城市、工业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增加,原来“三县分水”中自永昌县东大河调往民勤的水越来越少。
之后,甘肃省政府不得不在原来“三县”中加入金昌市,形成“三县一市”的分水方案,要求金昌市必须向下游放水。但这个方案一开始就是空中楼阁:为了保证当地最大的有色冶金企业的生产,就是处于上游的永昌农民也不得不让地里的庄稼旱着,更何况处于下游的民勤。
最终,民勤变成了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最大沙尘暴中心和起源区。
石羊河流域的故事如今正在各地纷纷上演。
新华社一份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先建城后找水”的尴尬现象日益突出。郑州航空港区号称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其中仅富士康公司就有26万名员工。
根据规划,该区2020年面积将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但这座现代化新城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无水可用的窘境。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称:“企业进来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黄河建个地表水厂,但后来发现没有用水指标了,很被动,不得不四处找水。”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由于近年来城镇化步伐较快,人水矛盾十分突出,最严重时几万人家里闹“水荒”。前述新华社调查报告中显示,居宅区4楼以上的居民家中,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缺水状态,甚至无水可用。
据该市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水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近年剧增十多万,导致水厂原有供水能力不足。
多地城镇化规划“三缺一”
巧合的是,金昌与巴彦淖尔这两个新兴的城市,“喝”的都是黄河水。
作为我国的第二长河和世界第五长河,黄河干流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达到79.5万平方公里,养育着9780多万人。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黄河流域有耕地面积1.8亿亩,但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均值的18%,考虑到跨流域对外供水,实际拥水量更小。
黄河可利用水量仅有380多亿立方米,而黄河年分配的水量就达370亿立方米,若再考虑沿河损失的水量,基本上是分干吃净,生态用水更是无法列入考虑范围。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用水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灌溉,平均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62亿立方米,耗水284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92%。工业及城乡生活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3亿立方米,耗水23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8%。
但这一情况在几十年前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沿岸城市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大量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兴起,用水结构逐渐向城市与工业倾斜。
为了解决黄河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出台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这是我国为大江大河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