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进退维谷
- 时间:2014-06-06作者:Admin
1、
这又是一个带有预言性质的文章,而且是个悲观的文章。当然里面的观点也显得略有悲观,但正如我对朋友们给我说,如果我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请给我一个乐观的理由,或许我将比你们更乐观。日本经济迷失30年,我们经济迷失10年,对比日本的经济遭遇与现状,我个人觉得,我算一个乐观悲观主义者。
2、
探讨中国经济的增长,首要要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和结构来探讨。本节我们首先基于产业分析进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与消费。首先从投资角度来探讨,基于未来社会或者我们与欧美社会现状或者我们对科技的理解与运用,中国投资从空间来说,一如目前掀起的京津翼一体化,短期内这种区域政策,首要带动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算作是净新增增量,但房地产投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情况,房地产投资会有个此消彼长的相互抵消过程。即北京人到了河北,河北的房价涨了,北京的房价会不会跌?其次是其他区域人继续涌入北京,北京房价不涨,其他区域流失的购买力会不会导致流失区域的价格下跌?在人口不能净增长的时候,人均住房面积超越25平米的时候,房地产投资会不会是一场转移投资,而不是如前十年一样是新增净投资。如果是转移投资,那么房地产投资带来的增长就在相互冲销中,会最小化。基础设施投资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导致城市结构不均衡,会不会导致原有城市投资运行效率的低下,进而加速原投资的折旧,如果如此,那么基础设施投资的净增量也不尽如人意。当然这里面还有全国范围内的新兴投资,即信息工程的投资,但全国信息工程投资能贡献多大的产值呢?剩下就是工业投资,在中国工业竞争力萎缩的情况下,工业低端转移的不可避免,让现目前已经趋向于饱和的工业生产增加增量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业投资的效果最后可能是转移投资或者替代投资。年年投资,但社会基本无净增增量。假定这一切相互冲销以后,还会出现净新增量,中国区域改革还有几个具有京津翼的潜力,在所有人认为50%城市化数字偏低的时候,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城市化已经偏高,因中小城市无力创造出就业岗位,对于新增城市人口来说,他们没有具体的谋生方式和手段固守中小城市而带给他们的生活源泉。即便城市化还有上升空间,那么其他哪个城市还具有京津翼一体化的潜力和吸引力,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区域改革,尽管还有投资空间,但显然已经潜力不大。最后还有农业投资,这里面的悖论是大规模农业人口一旦转移,那么农业投资的空间在哪,前几年农村投资的主要角度在农民住房的改善,首先是农村住房改善的第一二轮基本完成,其次是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剩余资产处置问题将大大削弱农村房地产投资。而真正的农业投资,是没有多少空间和空格的。其次探讨出口,出口是未来有最大空间的增长,这是看好中国经济唯一的增量来源,原因在于中国出口在调整结构中,一旦出口现代服务业,那么中国出口产值将迅速提升。很显然出口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产值,相当于一个工厂甚至十个工厂一年的纯利润。尽管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会相对萎缩,但中国第三产业的出口会将出口增量迅速堆积到一个高度,只不过这个时间节点,在近10年过程中,能否逆转,难度太大,从传统出口来说,这个十年能够不负增长,已经是一种奇迹。剩下就是消费,探讨消费是个最悲观的答案,在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将消灭80%以上的中产,悲观的情绪与氛围会严重影响到消费的信心,其次是消费结构分层,中国除非在未来允许社会结构出现异化,即承认富人消费的特殊性(赌博与性,抑制仇富情节即奢侈品消费),那么未来中国消费也看不到出路。大量的低端消费,堆不起中国目前消费的庞大基数。如果允许富人的消费特权存在,那么消费总量或许会有增长,但结构性均衡又会被破坏。而结构均衡失衡以后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目前难以估量。因此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一二三产业的角度来说,未来中国经济都难以看到增长的曙光。
3、
本节我们要探讨的是支柱产业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中国支柱产业按照产值来说,主要有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我们首先从房地产行业开始,中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尽管产值弱于金融,但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了金融。可以说目前中国经济就是一场建立在房地产支点上的杠杆经济。而房地产支点的问题则在于居民的货币总额与杠杆系数的运用与安全性问题。从购买力角度看中国真实的财富角度,中国居民储蓄总额为41万亿,负债总额为19.8万亿,即中国居民净财富余额为21万亿。按照13.7亿人口计算,人均财富为1.53万人民币。如果按照经济正常情况下,居民只需要6个月生活余粮来计算,每月月均消费按照2000元计算,中国居民人均还剩余3300元可支配的财富余额。按照中国城市房价均价6240元每平米计算(2013年全国房屋销售总额除以总销售面积),那么人均可以购房面积仅为0.5平方米。也即扣除强行城市拆迁以后,全国能够净增的新增住房购买面积不足7亿万,还不足2013年全国销售面积的60%,如果我们把基数在放大道人均抱有存款8000元,人均可供用于购买住房的金额为7300元,那么也仅够购买15.5亿方,相当于2013年大概大概14个月的水平。这里我们还没有计算居民其他负债的速度,在2013年居民的储蓄和负债的赛跑,第一次乌龟跑在了兔子的前面,即居民新增存款总额大大低于居民负债总额,故事就此结束了么,兔子还有机会跑到乌龟前面去么?经济学对需求的真实定义的充要条件是购买力。没有购买力,一切需求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在购买力面前,请切记不要谈城市化,那只是皇帝的新装而已。如果兔子没有机会重新翻身,那么房地产市场未来的潜力也就仅此而已。关于房地产我们还要探讨马上将面临的问题,当前房地产泡沫处于崩溃的前期,如果你不相信崩溃,那我给你建议就是你自己身体力行,多买房子。当前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崩溃,第一个后果就是人民币短期短期,人民币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人民币的价格,那么也就是人民币重新回到升值的空间去,而人民币升值会让原本就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大量的企业被迫又回到倒闭的状态去。房地产市场的低端购买力会因为失业而瞬间流失。截止到目前,我们对房地产市场都是探讨的刚需,接下来我们要探讨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按照最保守的中国人行出来的数据,中国房地产的杠杆系数为1.13左右(100万亿左右的市值,仅有13万亿的贷款),中国房地产还有足够的杠杆空间。但房地产能够得到所有投资客的亲赖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杠杆基点的作用,即一个人可以用30万现金购买100万的房子,贷款70万,这70万贷款可以给银行每个月创造将近2000左右的利息(年息7%,月息0.58%),银行可以用这2000的利息支付企业存在,并将利润再次变为货币基数放贷,从而推动货币杠杆的前进;而购房者则可以这套按揭房的首期贷款用于抵押二次贷款继续贷款。购房者可以将货币杠杆高放到1:9的的倍数,如果采取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把按揭的款项打包成证券销售,那么杠杆的倍数将不低于购房者(过程太长,技术太复杂,笔者不能穷尽)。显然房地产的杠杆,至少结构上会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即存在着结构上的超高倍杠杆,而一旦刚才我们距离的100万的房子价格下跌20%,这显然不是一个极端价格的下跌,那么购房者实际的杠杆倍数直接乘以2,即变成反向的20倍杠杆,即房价下跌20%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将是直接200万的冲击。购房者一旦违约,那么银行的反向杠杆将受到牵连,假定与消费者同样的杠杆,那么银行也将有200万的资产受到冲击,也即100万一套的房屋,会影响到经济领域400万资产的安全。在自由经济市场中,25%的份额就足可以控制整个市场,所以尽管结构型市场的总比例不会太大,即有毒资产占社会总比较小,但影响却可以致命的原因。在回过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以后,国外热钱进来套利会选择什么资产,很显然房地产作为一种信心经济的结构性稳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他还是会影响到房地产升值的空间,也即核心区物业仍然具有保值的功能,但在通缩的背景下,保值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成立。如果热钱进来首选目标应该是股市与中国金融领域的其他行业。如果股市大规模上涨会不会造成资金外流进入楼市在双向螺旋上去推动股市繁荣,这个概率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在于资金要撬动楼市这个已经越过百万亿的庞然大物,显然力不从心。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股市上演繁荣的萧条就是例证。
4、
我们再看金融业,这是笔者目前最看好的行业,金融业的出路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会带动相关金融服务业的繁荣,而金融服务业反过来会刺激金融业的繁荣。一方面人民币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其次是金融业依托的杠杆多元化,除开现代服务业以外,实业也会成为金融业的杠杆。即中国大规模的私募资金兴起,将改变中国传统实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路径。未来中国将全面走入资本型经济,即一改传统中国的做得好,所以卖得好,然后有利润,可以扩大规模,再聘请优秀人才,做的更好,卖的更好的逻辑为,有最多的钱,请最优秀的人,做最优秀的事,赚最大的利润的逻辑。如此则中国就完成了市场对资源的主要配置权。其次是基于国际博弈,尽管中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和竞争对手比,中国目前应该还不是最糟糕的,未来中国在国际上具有更多话语权不是因为中国发展的更好,而是因为竞争对手更糟糕。基于中国的国际信用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会是一种必然。但这或者是更远的未来,在近10年之内,中国金融业将面临的是起步的风险与暗礁,中国农业社会的思想属性(顺从与接收),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最大的障碍,而没有经历过惨痛的失败,中国要想在金融业有所作为几乎不太可能。也许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光交学费的时候,如果用这个角度来衡量,尽管未来的未来,金融业将一片光明,但目前这个十年,金融业却是暗礁累累,步履蹒跚。
5、
放开第二胎的人口政策能拯救中国目前的现状么?这个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第一是中国目前居民总数基数已经太大,放开二胎政策带给社会的冲击,短期还很难评说优劣;其次是人口是财富的基石,但那是未来十年以后的事情,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即便二胎放开,经济也取决于他父母的消费能力,而我们前面显然已经解析了他们的父母的现状。
6、
中国政府有能力创造奇迹么?这里笔者要从反向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改革首先在于政府承认自己无能改变经济的现状,转而寻求市场的帮助,也就是政府以放弃话语权与权威的角度去寻求市场的帮助。不管在民主政府还是在专制政府,只要政府有能力解决问题,那么政府绝对不会将自己的权利旁落,任何一个群体都天然带有壮大自己的实力的想法,即主动成为弱势政府的政府,则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看不见的。既然政府已经承认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社会的期望成立的依据在那呢?其次是政府显然通过放权让市场自行启动,如果市场无权威,那么市场将无能为力,如果市场有权威,那么政府很大程度上在话语权方面会无能为力。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再指望政府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寄望市场自身的繁荣去带来繁荣。
7、
最后要探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由科技主导,但当苹果出来以后,科技走向本身就是一个谜语,即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接近极限,那么经济的增长来自那呢?科技自身的迷失,势必会引起经济的迷失。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的观点是世界前200年人类在物质上的日新月异到了今天将有可能掉头,重新走上精神世界。当物质已经满足的时候,经济的增长我们就只能从精神方面去寻求。作为载体的科技已经穷尽,那么承载载体的内容必将再次兴起。这点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强项,自娱自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走到极致的一种表现。但从精神领域来看,中国传统的书画领域的回归,将是一种趋势,其次是茶产业也关联领域的瓷器紫砂的复苏将是一种张力,至于体育中国未来将扮演全球足球的重心或者中心,这给我们的国家队没关系,只给经济有关系。而对于其他文化来说,电影或许有一个春天,书籍的重新崛起,也即作家群体的出现,将是一种可以预见和判断的未来。总之未来中国社会会在玩的世界主导潮流。但这些领域无一是短期可以见到成效的,在政治放权过程中的颠簸,将决定了这十年中国将不会在上面领域走的太远。因此短期增长的概率并不太充分。
8、
中国的中产阶层是否是未来十年可以寄望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这个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从房地产热到今天社会思潮的大字报方式。中国建国几十年对整个民族损伤最大的就是国民人格的独立性,在今天的所有表现无一不是国民奴性的典型表现,中产在这点上概莫能外。奴性的国民性格只具有服从与向前的能力而不具有反思与回头能力。中国的房地产热,根本上也就是中国的中产推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中产是房地产热的最大受益者,但恰恰是因为过于收益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与强化了他们的弱智与无知的思维方式,断送了他们回头的能力,尽管中产在房地产热的今天财富积累是硕果累累,但他们也是中国居民负债的核心群体,当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以后,中产的账面财富将迅速消失,消失的财富并不是中产没落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在于他们一旦失去财富以后则只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中国的中产已经缺乏了那种勤奋,智慧的基因。这与中国80后群体的普遍不动脑筋形成一个粘合剂。中国现代中产与古时候的谚语是反向生存的,他们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而他们要瞬间转变这个思想观念,显然也不太实际。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十年中产与85后这一代人要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显得太过于力不从心。
9、
这篇文章有点骂天骂地骂人骂自己(尽管文中没有明确骂自己,但自己也是这社会中普通一员)。挫折和苦难,从来都是幸福的孪生兄妹,当然幸福的孪生兄妹也是挫折和苦难,从80年到今天,中国社会走过了太过幸福的30年,历史允许我们在安乐窝中幸福到老死么?尽管对于未来中国前景看好,从历史周期角度来看,中国未来一定是蒸蒸日上,但并不等于中国每天都会蒸蒸日上,也不等于每个人都幸福安康,从历史来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社会都面临过大的社会调整,在唐朝贞观之治以后,还迎来一次开元盛世。但更多时候,鼎盛之后都开始走向缓慢的衰落,衡量中国社会的繁荣是否到达顶点,站在今天世界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没有盖过美国成为世界NO1的时候,中国社会均会出现爬坡行情。所以笔者以极其乐观的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未来。但却又以现状谨慎悲观来对待今天。所以如果哪位诸君有兴趣看本文的话,尽量不要骂天骂娘骂作者。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