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13年06月17
2013年06月13
2013年06月13
2013年06月09
2013年06月6-8月中联重科展开起重机保养全国巡展
盖到客户日常保养习惯方面。正如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营销系统中南区域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开明在致辞中所言,“保养和维修在整个设备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客户在实际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往往是重使用、重维修,而轻保养,甚至‘以修代养’。损耗与补充、疲劳与恢复、‘养兵’与‘用兵’存在着难以处理的矛盾。” 6月6日,记者跟随客户一同前往其腹地,感受其“五星级服务能力”。参观中,记者了解到,湖南营销保障中心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注资成立,主要负责中联重科旗下的工程起重机产品(包括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在湖南省的主机及零配件销售、二手车销售、售后服务、主机维修、租赁等经营业务。其目前拥有售后及维修工程师50人,其中五星级服务工程师1名,四星级工程师5名,三星级工程师10名。 此外,湖南营销保障中心修理厂车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能同时对9台车辆开展维修服务。建有独立的油漆车间。调试坪占地面积2000平方。备件库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备件库存200万。 活动现场,湖南衡阳西湖吊装公司副总经理黎海平和在场客户分享了他更换9个劣质主泵的故事,并告诫大家:正品配件对于设备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所在。同时,他还强调,要严格按照起重机使用说明书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保养,如,定期更换机油、齿轮油、滤芯,定期过滤和更换液压油等;在车辆出现问题时,一定要请中联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检查和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9
2013年06月北京蓝皮书:2013年北京房价稳中有升概率较大
2013)》《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 其中《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中对2013年北京商品房市场进行了展望。报告指出,商品房价格的短期走势主要取决于一定时期内商品房的供求关系、土地和建造成本以及货币供应情况,而商品房供求关系又受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使得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势判断显得异常复杂。 宏观经济方面,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工业用电需求也明显回升,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有恢复增长的明确迹象。同时,北京经济增速在第四季度有望回升,全年GDP实际增长率有望达到7.8%。经济增长速度回升意味着国民收入恢复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对新增住房需求的增加,有利于房价的上涨。 土地成本方面,土地购置面积的大幅下滑所带来的地价上涨使得商品住房的成本上升,对商品房均价上涨有助推作用。 调控政策方面,国家和北京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心虽然并未改变,但调控政策所要抑制的投机性需求已经减少,调控政策继续加码的可能性较小。近期房价上涨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释放,而这些需求难以通过调控政策来加以抑制。 政策性住房方面,北京加大了对政策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这的确可以分流一部分市场刚性需求,可以对商品房价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政策性住房难以在短期内满足市场刚性需求,并且政策性住房存在后续资金难以到位、寻租现象频发、房屋质量不达标、住房分配不公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其对于商品房价的抑制作用会大打折扣。 货币政策方面,2012年以来,北京市物价上涨大幅减缓,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货币紧缩不再成为主基调。相反,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的担忧可能使得货币政策更加倾向于适度放松和微调,这也有利于商品房价格的上涨。 报告指出,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只要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只要政府在住宅用地的供应制度方面没有大的根本性改变,只要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发生大的转向,只要货币政策导向不发生大的转变,2013年北京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的趋势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完) 来自:人民网
07
2013年06月三城欲进首都圈 京津冀十年“折腾”之路
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已是第四个京冀的合作协议。 三地的关系中,北京和天津常被誉为“蛋黄”,而河北则为“蛋清”。多年来,河北省试图突破“双黄蛋”的想象,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蛋糕”。但自2003年的“廊坊共识”以来,京津冀一体化依然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难有真正推进。 首都圈扩容“宫心计”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曾形容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是中国最难协调的区域规划之一。仅从这一地区区域规划的名称变化和区域范围的增减来看,就足见其背后的利益博弈之激烈。 据中央财经大学戴宏伟教授介绍,“首都圈”概念早在1982年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的“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 五年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随后,有关一体化的“廊坊共识”达成。“大北京”与“首都圈”的不同在于,前者将范围扩大为京津两地和河北省全省。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开始编制,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一规划的范围为“2+8”模式,即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8地市。 不过,这一范围很快遭到河北省的反对,河北方面不希望南部的衡水、邢台和邯郸三市在这一都市圈的范围之外。在河北的强烈建议下,衡水、邢台和邯郸三市被一并划入,河北省作为一个整体,与京津一起进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杨开忠透露,这一规划的草案来来回回修改了很多次。除了范围还有三地的定位问题。于是,在难以达成协调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最终被拆分为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 2011年,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的再次提出,重新引发了范围的争夺。天津方面并不希望被纳入到首都经济圈,天津有自己的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因此,在首都经济圈的范围中,天津只是将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和蓟县纳入其中。 而河北省则希望更多的城市能被纳入,比如此前的“1+6+3”模式(即北京+河北的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天津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改为“1+9+3”模式,争取将石家庄、衡水和沧州纳入规划布局。 邯郸、邢台等进入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沧州已纳入河北沿海区域规划,河北只有石家庄、衡水未能进入相关规划。为防止被孤立,在这一次与北京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承诺将争取将两市纳入首都经济圈。除了河北省,内蒙古也在力争将赤峰、乌兰察布两市纳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环首都红利遭“透支” 此前,河北省已经为自己划了一个圈。2010年,北京市和河北省签署了《北京市、河北省合作框架协议》。就在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三个月后,河北省圈定了涿州市、涞水县等13个县(市)区(后来增加为14个)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 很快,河北省上下为此概念而兴奋不已。不过,北京方面对此颇为冷淡。半年之后,河北省方面也开始冷却这一概念,不在媒体上重点提及。据称,冷却源自对北京周边的河北区县房价飙升的担忧——北京需要转移产业和人口,但周边房价的飙升并无益于这种转移。 在首都经济圈规划正式提出之前,万科、五矿和合生等众多房地产企业已闻风而动,纷纷进驻香河、燕郊和廊坊等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地区。环北京的河北十几个区县很快就迎来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飙升。 不过,环首都的红利也很快遭遇“透支”。三年来,北京与河北的对接在政策上“光有雷声未见雨点”,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概念的炒作已难以支撑被提前“透支”的市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最终演变成了“只见房产,未见产业”的“地产泡沫圈”。 “圈内”的区县并未因此概念而在经济上有起色。河北省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2月,全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的只有安次、涿鹿、三河、涿州和香河5县(市、区)。 涿州市委书记王舟坦言,对接首都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用地指标是目前制约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天津作为国务院定义的“北方经济中心”在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中优势明显大于河北省,以互联网业为例,天津已然成为互联网的“陪都”。 当环首都经济圈概念出炉之时,河北方面曾提出要构筑环首都新型城市群,以三河、香河和大厂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这些地方也正拉大城市框架,但已有人开始担心“鬼城”的出现。 与前几次一样,每一次京津冀签署区域合作协议,都是一轮京津冀一体化或首都圈概念的热炒。每一次的协议内容也几乎大同小异。但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陈璐更愿意积极看待这些协议,“这一次的协议更加具体了。” 在陈璐看来,与以前签订的框架协议更强调方向相比,这一次的协议强调了具体事项,点出了具体的企业和项目。“协议很详细,将合作内容摆上了桌面。”还有一个亮点是,京冀双方将共同争取国家在京冀交汇处探索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河北省《燕赵都市报》等当地媒体据此认为,这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将进入双方实质推进阶段。 十年行政怪圈难逃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河北省发改委主任的刘学库在分组讨论时,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谈首都经济圈的问题,态度相当积极。他期待“蛋清”和“蛋黄”能早日融合,让此“蛋糕”成为中国第三增长极。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则认为,将天津这个北方经济中心放一边去做首都经济圈,“有点乱”。在他看来,在首都经济圈里,天津只不过是擦了个边。他认为,首都经济圈的规划编制应该放在京津冀地区之下考量。 首都经济圈规划提了很久,合作推进却一直较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这是地方GDP考核在作怪。“京津冀三地政府,都想得到合作中的利益。”肖金成说。这也是当初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草案中三地定位难以协调的原因。 肖金成表示,首都经济圈规划中有很多关于资源、环境和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和规划,但最吸引北京周边河北区县的却是通轻轨、通010号码和通公交这些最直接的利益。刘学库当时表示,河北不能只做首都的“菜篮子”“后花园”,也需要发展产业。 京津冀地区已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曾表示,河北省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河北在太阳能、新材料等领域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天津则希望北京应该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项目都让给天津。 不过,河北开始让步。此番与北京签署协议时,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就表示,河北在发展中要坚持“三不”,即不违背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不上影响首都生态环境的项目,不增加首都城市功能疏解的压力,希望成为北京的“大屏障”“后勤部”和“护城河”。 但区域间的合作显然不是妥协就能实现,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如何消除才是关键,否则隔两三年就签署一次的合作协议只会是“纸上谈兵”。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表示,区域之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体制障碍必须解决,因此,很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一个协调机构。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7
2013年06月中国拟再造十大城市群 多地争抢指标
陕西、甘肃等多地已经开始争抢这一指标,但在《规划》出台之前,谁入围国家级还有不少变数。 再造10个城市群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10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他们当中东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1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2个。 “我国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东部一些地区人口资源矛盾加剧,而中西部许多地区的潜力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群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接近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据该人士称,《规划》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具体的目标是,到2020年,17个城市群占据43.3%的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集中48.7%的城镇人口。 据悉,由发改委牵头编制的《规划》内容可能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比较接近,都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我国将把城市群发展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发挥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的重要作用。 上述知情人士称,按照既定目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显然,新增的城市群绝大多数地处中西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曾表示,未来新型城镇化将延续西部大开发中重视点、线、面的结合思路,主要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 多地争抢指标 日前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根据正在制定的城镇化规划,国家级城市群会增加2个,这2个城市群是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加上已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未来国家级城市群或将达到5个。 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重量级城市群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中部地区出现国家级城市群可能性较大,因为“十二五”规划列出的10个区域性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涵盖了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 本报记者了解到,去年国家相关部门赴湖北等地做城镇化方面的调研,初步提出了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升级为国家城市群的构想,并且有望将安徽的皖江城市群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当中。 除了长江中游、成渝两地,东北、广西、青海、陕西、甘肃等地也纷纷提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口号,争抢国家级城市群这一难得的“指标”。 青海发改委近日称,《青海省城镇化发展规划》已完成报审稿,并争取将兰州-西宁城市群确定为国家级城市群,并补充纳入到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中。 另外,《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也提出,到“十二五”末(2015年),力争使神木、府谷、靖边等20个县撤县设市或设区。 据悉,目前江西省也在做一个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撤县建市、建区,以及类似“三分巢湖”之类的区划调整。 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在国家城镇化规划制定过程中,多个省份都把规划出台前当做难得的大好机会,希望本省份内的区域中心城市纳入城市群规划,而已纳入城市群规划的一些地区还希望晋升为国家级城市群,出现多地竞逐城市群指标的现象也就难免了。 不过,《规划》出台前还存在不少变数。“国家级城市群现在有3个,再增加的可能性很大,或许会倾向于中西部地区,毕竟现在都处在东部,但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上述知情人士称。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7
2013年06月06
2013年06月北京新七环概念触动楼市 河北楼盘借机营销
关。 新京报讯 昨天记者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全长约940公里的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全线建成通车,其中北京市境内包括密云至涿州高速(新七环)北京段、承德至平谷高速北京段,约90公里。 河北将有11条高速直通北京 昨天,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宣传部门表示,全长约940公里的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全线建成通车。其中北京市境内包括密云至涿州高速北京段、承德至平谷高速北京段,约90公里。850公里由河北省境内的高速公路构成。 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介绍,目前,河北省境内已建成通车路段有廊坊至涿州段、北京至新疆高速公路河北段、张家口至承德高速公路张家口至崇礼段、承德至唐山高速公路承德至兴隆段、张家口至涿州高速公路张家口段,共约335公里。 密云至涿州高速公路廊坊至北三县段、张家口至涿州高速公路保定段、张家口至承德高速公路崇礼至承德段正在建设中,全长约445公里。 届时,河北将有京承、密涿、承平、京秦、京哈、京台、大广、京港澳、京昆、京新、京藏11条高速直达北京。 “新七环”北京段还未进入实施阶段 据北京市规划委此前透露,密涿高速北京段规划已经获批。其西南起自河北省京昆高速公路,东北至密云县京承高速公路,全长约220公里,其中北京段全长80多公里。因呈“C”形围绕北京城区,所以也被称为北京“新七环”。 据了解,密涿高速北京段沿线涉及大兴区、通州区、平谷区和密云县,规划线位从大兴区南部与廊坊市交界处,向东北经京沪高速公路、京津高速公路,跨越北运河、潮白河后,线位进入河北省,穿过廊坊市北三县,从平谷区向北进入北京市界内,向北至市界与河北段线位相接。 昨天北京市交通委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密涿高速公路北京段还没有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首发集团一位工作人员称,根据以往的程序,密涿高速北京段应该没有进入工程可研阶段,首发今年的重点工程也没有与其相关的项目。 追访 河北楼盘打起“新七环”广告 密涿高速公路河北段施工已经有一段时间。从网上查询,不少高速公路沿线的居民询问公路建设拆迁补偿的问题。河北固安的一些新建楼盘也用“比邻密涿高速45分钟进京”打广告。一位网友还在网上发出腾退完毕的施工区照片。“三河市黄土庄东,涿密路三河段的最后一段了,剩下的就是蓟县修了。” 昨天,新京报记者从三河县相关部门了解到,密涿高速路在三河境内只是很短的一段,由廊坊市公路局进行施工管理,三河县只是协助做线路可研和相关村的土地腾退,目前还只是前期的工作。 环路背景 二环路 是北京市第一条环城快速公路,二环路于1992年9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全长32.7公里。 三环路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分别由海淀、西城、朝阳、丰台路段组成,全长48.265公里。 四环路 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条环城快速路,平均距离北京市中心点约8公里。北京四环路全长65.3公里。 五环路 于2000年11月开工至2003年10月底全部完工,全长98.58公里。 六环路 又称G4501北京绕城高速公路,全长187.6公里,2009年9月12日实现全线贯通。 专家说法 “新七环”应协调环境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国华教授介绍,北京与河北形成围绕北京呈环状放射的高速公路网,如此规划建设“新七环”就是有意在京津冀形成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在发展高速路网时也需要注意路网节点的产业对接。”张国华说,以河北为例,拥有了公路的优势以后,还要注意与北京的产业对接,以首都经济圈为核心。现阶段,北京的第三产业发达,围绕北京辐射的高速路网也应适当考虑在沿线布局与之相关的低能耗的休闲、消费型业态,避免“高速路一开,城乡经济发展出现真空地带”。 张国华还指出,现阶段在发展高速公路时还要考虑与环境的协调,不应一味地强调公路的规模,甚至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在欧美发达国家,是不会牺牲生态而修路的,高速路两侧的环境很好,开车就像在旅游,是一种享受。”他说,今后的交通发展模式应该逐渐转变,从高能耗的公路主导向低能耗高效率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 此外,北京还应在公路规划时考虑与空港结合,北京有世界级的机场,但周边配套的路网并不发达,而且也没有形成空、地交通枢纽。“北京已经很拥堵了,交通网一定要结合城市的特点,这样才是持续发展方式。” 综述 北京“新七环”不再摊大饼 据了解,“新七环”并不是按照六环路向外扩张的规划模式。而是用一条半环状的“货运大通道”取代“七环路”,使北京市东南部现有的过境交通,尤其是货运过境交通逐渐转移至北京外围地区。 根据北京1993年版总体规划,北京是有过“七环路”考虑的,在当年的规划中,有北京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公路三环,公路一环即相当于现在的五环路,公路二环则是现在的六环路,而公路三环就会是七环路。 原规划中的七环路虽然能穿越北京西北部的大片山区,但由于无法承担足够的运输功能,因此并没有被规划为高速公路。 2005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计划用一条半环状的“货运大通道”取代“公路三环”。这条尚停留在图纸上的货运大通道,北起京包线上的沙河,南端截止到琉璃河附近,全长300公里左右。 2006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发布,其中首次提到北京“新七环”概念。 吴良镛认为,北京已经不适合围绕六环路再建传统意义的七环路,而是应该通过规划让七环外扩,连接起北京和外围城市的联系,摆脱“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局面。 因此,《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中称,可以将北京规划的七环向外扩大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厂、三河,直至平谷。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密涿高速与当年吴老先生的‘新七环’走向是基本一致的。”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