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08

2014年05月

中国商业地产十大趋势 政府将重新思考土地使用策略

售业的快速发展,实体店零售商家正深切地感受着来自网购的压力。   2、随着购物中心的继续发展,未来2-3年百货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下降。  3、2014年快时尚品牌扩张将依然活跃,同奢侈品品牌相比,快时尚品牌有着更能深入中国城市的潜力,最终将会在全国数以百计的城市开设店面。  4、中国很多主要城市的零售物业市场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压力。  5、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中国零售物业市场两极化将进一步加剧。  6、在一些新兴区域和新开业项目,餐饮商家成为提高入驻率和吸引客流的关键。  7、超大型购物中心发展热潮将持续,其开发风险比一般项目更大。  8、中国消费者消费理念日趋成熟。  9、由于零售环境的变化,更多体现品质生活的品牌对于进入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10、政府或将重新思考土地使用策略,因为未来两年中国部分城市零售物业将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受人瞩目的失败的购物中心项目。   来自:搜狐焦点

08

2014年05月

城镇化过程中“水危机”日益突出

划缺失水路,发展便难有出路。  记者在甘肃、内蒙古等地采访时也发现,由于经济社会用水量快速增长,加上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在多数地方同时存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危机”日益突出。  石羊河流域的“水案”  甘肃,这里是中国西北最干旱和正在加速荒漠化的地区,也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和城镇建设较快的地区。  一条石羊河将武威、金昌、张掖、白银的4市9县(区)连在了一起。《民勤移民研究报告》显示,在隶属于武威市的民勤县,维系地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水。  以水利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决定着整个民勤社会的走向以及几乎所有民勤人的社会心理。民勤绿洲的扩张史其实是一部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渠与渠之间、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争夺水资源的历史。  史料记载,清代时期,为了协调石羊河中下游州县的农业用水,缓解地区矛盾,地方政府建立了较为细致的三级分水制度。首先,各县之间的分水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分配,由各县协商解决;如协调不成,则由上级协调,甚至调用军队,强行分水。  尽管有较完善的分水制度,石羊河流域内的用水矛盾仍层出不穷。乾隆《镇番县志》曰:“河西讼案之大者,莫过于水利一起,争讼连年不解,或截坝填河,或聚众毒打。”尤其是“水势微弱之年,不是你抢,便是我夺,大家都在摩拳擦掌,针锋相对。一旦有事即揭竿而起,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势。一闹之下,轻者锅破碗响,重者头破血流”。  “水案”演变成一种长期性的、与日俱增的社会矛盾,并且延续至今。  1981年,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被誉为“镍都”的金昌市诞生。原本属武威管辖的永昌县被划给了金昌,从永昌流下来的东大河水也自然先流到中游的金昌市,后流到民勤境内,矛盾随之而来。  随着金昌城市、工业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增加,原来“三县分水”中自永昌县东大河调往民勤的水越来越少。  之后,甘肃省政府不得不在原来“三县”中加入金昌市,形成“三县一市”的分水方案,要求金昌市必须向下游放水。但这个方案一开始就是空中楼阁:为了保证当地最大的有色冶金企业的生产,就是处于上游的永昌农民也不得不让地里的庄稼旱着,更何况处于下游的民勤。  最终,民勤变成了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最大沙尘暴中心和起源区。  石羊河流域的故事如今正在各地纷纷上演。  新华社一份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先建城后找水”的尴尬现象日益突出。郑州航空港区号称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其中仅富士康公司就有26万名员工。  根据规划,该区2020年面积将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但这座现代化新城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无水可用的窘境。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称:“企业进来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黄河建个地表水厂,但后来发现没有用水指标了,很被动,不得不四处找水。”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由于近年来城镇化步伐较快,人水矛盾十分突出,最严重时几万人家里闹“水荒”。前述新华社调查报告中显示,居宅区4楼以上的居民家中,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缺水状态,甚至无水可用。  据该市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水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近年剧增十多万,导致水厂原有供水能力不足。  多地城镇化规划“三缺一”  巧合的是,金昌与巴彦淖尔这两个新兴的城市,“喝”的都是黄河水。  作为我国的第二长河和世界第五长河,黄河干流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达到79.5万平方公里,养育着9780多万人。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黄河流域有耕地面积1.8亿亩,但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均值的18%,考虑到跨流域对外供水,实际拥水量更小。  黄河可利用水量仅有380多亿立方米,而黄河年分配的水量就达370亿立方米,若再考虑沿河损失的水量,基本上是分干吃净,生态用水更是无法列入考虑范围。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用水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灌溉,平均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62亿立方米,耗水284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92%。工业及城乡生活每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33亿立方米,耗水23亿立方米,占总耗用河川水量的8%。  但这一情况在几十年前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沿岸城市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大量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兴起,用水结构逐渐向城市与工业倾斜。  为了解决黄河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出台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这是我国为大江大河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4

2014年05月

专家:大多数人收入被平均 房价与价值背离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 潘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日前表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5年,及早动手编制好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不过,舆论似乎更关注有关部门官员的一句话,“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700多美元,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目标是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点,可能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不少人对我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提法表达质疑。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每当有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提出全国或某个地区达到世界中高或高收入水平时,质疑与不满之声便很强烈。  事实上,若从数字数据和国际标准来看,我国人均GDP已迈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银行是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作为划分标准的。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再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就构成了国民总收入。由于国外要素的收支规模有限,所以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GDP往往相差无几。按照世界银行目前的标准,中国确在“中等偏上”之列。由此看来,这位官员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网络上的质疑之声是无理取闹。因为,2012年,在参与排序的21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位居第112位。这也是现实。可见,人均GDP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如此,才是更加全面、科学的态度。  国民总收入是在GDP的基础上调整得出的。因此,国民总收入不是居民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其中只有一部分会转化成居民的实际收入。GDP或国民总收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新创造的价值,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3个维度进行分析。在这3个维度中,民众感觉最为直接的当然是分配。新增加的价值要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三者间的关系此长而彼消。如果政府财政税收或企业收入的实际增速快于GDP增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可能下降。这种情况曾经持续过很长时间,反映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依然很有限。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依然远远高于0.4的公认警戒线,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很强的偏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收入被少数人平均了。如果要再考虑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房价,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更远离“中高”应有的含义。  如果从生产的维度考察,GDP、国民总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居民收入都是增量,但增量产生的过程中消耗多少存量和消耗的方式确有不同。比如建一座新楼,与推倒一座旧楼后再建一座新楼,增量都是一座新楼,存量却是两座和一座的差别。如果从使用的维度考察,同样数量的新增价值,由于使用的方向不同,其效果也会不同:或是有部分拿去搞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或是有部分不得不用于治理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或全部可以用于创造新的生活;或是打造豪华,锦上添花,或是改造普通,雪中送炭,等等。  面向“十三五”,且行且努力。如果仅以“争取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为目标,只要继续把总量做大就行了。但要使更多的人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就需要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转型升级、多点支撑;就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就需要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需要把价格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且促使房价向着与价值相符的方向回归,使广大民众在扣除消费价格和房价因素之后,在“十三五”末期真正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小康目标。而这些,远比做大总量更有实际意义。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4

2014年05月

征地财政最大的损失不是农民 是城市自己

总数当在2亿以上。减去这部分常住城镇的农村户籍人口,常住在农村的还有多少?6.24亿,占总人口的48%。要是这48%的人分享10%的总产出,经济也非常失衡。所幸很多人常住农村,但从事的是非农业活动,包括现在不少通勤人口住在农村,但每天到城镇工作。这部分没有很精确的统计,或可估计为占总人口的15%-20%。这样,还有约30%的总人口分享10%的总产出。整体看,现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有3倍之高。  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很大,本身是城镇化的动力,因为人往高处走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也是我们讨论城市化问题的微观基础。特别是农村人口不断更新,受教育的年轻人在增加,80后、90后、以后还有00后,他们必定会对这个差距做出反应,一定还会有很多人往收入的高处走。从这点看,说中国的城镇化方兴未艾,是满有把握的。  如果不出大的差错,农业占总产出的比例还会趋小。这不是说农业不重要,但需求方面有一个恩格尔定理,就是当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以后,用于吃的开支比重会下降。可以看看发达国家,比如说英国也是一个人均1.5亩耕地的国家,耕地禀赋跟中国差不多,但英国现在的GDP当中农业份额仅占0.5%。中国的上海,GDP中的农业份额也已经是0.5%了。如果这个趋势出现,更多人口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应该可期。  一方面人往高处走,另外一方面,不同的产业活动各有适宜的空间居住模式。农村住得非常散,因为技术基础是光合作用,每块土地都要种上庄稼,农民步行种地,还要拉上一头牛,走不了多远,只能靠近耕地居住。农村最小的居住点叫自然村,好像是自然形成的,其实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空间布局。工业的情况则不同,不需要那么分散的居住。工业开始依赖于自然动力,位置和规模也比较依赖河流或矿产,等到电力、长距离传输、运输革命发生以后,工业人口就开始集聚和集中,而后来的现代服务业则可以让人口更加集聚。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带来空间居住模式的变化,从非常分散的、自然的、贴近耕地的居住模式,演变成集镇、城市和大都市。这也提供了经济增长、投资和再配置空间的机会。关于这一点,我相信有分歧也不大,中国在这件事情上还有很大的潜力,会经由城镇化率的逐步上升来拉升内需。  那么,什么话是没把握说的?在我看来,就是数目还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城镇化人口究竟会怎样流动?会向哪些城镇集聚?城镇化不能只抽象地讲,城市是有位置的。究竟集聚到哪个城市,哪批城市,在这个问题上还看不准。现在差不多所有的城镇,都认为人口、投资、机会会到他们那儿去,所以现在几乎每个城镇都在大干。  这里含着一个假定,似乎只要我们这个城镇够级别,人就会来,只要把县变县级市,变成地级市,最好再升格为副部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人就一定会来。但是在经验上,人口流动、集聚到哪里,与那个地方的行政级别不完全有关。同样级别的城市,有的非常“招人”,有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人家还是不去,或去得不那么多。  拿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的变化来看,十年之间,全国600多个城市的人口,有的负增长,有的零增长,有的高速增长。上海在2000年-20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38%,一些靠近上海的城市,苏州、昆山等地,增长了40%。但是稍微远一点的,如镇江十年人口增长7%,年平均只有0.7%,中心城区人口是减少的。有个小组最近在开封做研究,说开封那10年的人口增长几近于零,其实就是人口外流。  但现在行政主导的城市体制,每一级都在发动“城镇化”,大家相信一条“定理”——只要上基础设施,搞公共服务,人就会来聚。这个定理看来还要检验。早期是对的,因为在极度缺少基础设施的时候,哪里建,人口就到哪里聚。但现在情况已有变化。很多地方大修基础设施,“超前”很多年还是不吸引人,空空荡荡。投资要算回报的,现在各个城市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差别很大。怎么可以忽略这个力量呢?谁忽略它,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房地产投资也集聚。我看到行内的估计,整个房地产投资有一半集中在不到50个城市。全球也有这个特征,全球房地产总投资的一半集中在30个城市。对这个集聚之势恐怕还是要认头,因为不是农业文明了,不是每块地都一定能变成中心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城镇不认这个头,就要把自己这个地方建成世界中心,就靠把架构拉大,就靠多征地、高强度投资、上项目,反正拿乌纱帽压,“不换思想就换人”。现在就是这个矛盾冲突。实际的人口流动不听这个,经济资源的集聚也不完全听由行政力的摆布。  像浙江义乌,不过一个县级市,涌去了多少人?凭什么,不就靠近铁道线吗?不就是个县级市吗?铁道边上的县级单位多了去了,要承认人往哪里聚的学问非常大,流动的要素像水一样,水无定势。别认为着急慌忙给他们发个保障房就可以把人留下,人家还不一定都留下。究竟哪些走,哪些留,最后聚到哪里,未来星罗棋布的城镇究竟怎么分布,我们现在对此所知甚少。真正有把握的话,还没有几句好讲。  问题来了:对涉及面甚广、影响因子很多、所知甚少、没把握或不完全有把握的事项,选什么体制来应对?用经验来说,用集中权力、自上而下发布命令的体制一定会输得很惨。不是说计划体制完全没有优势,目标单一又明确的事务,譬如要打仗,战时经济差不多都是指令计划经济。但是,和平时期要满足多重目标,资源配置与协调需要的信息量太多,集中处理就相形见拙。  城市发展比工业生产更为复杂。政府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管理中当然要起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尊重市场规律,是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城市经济里各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包含大量信息,也决定性地影响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去向。如果城市领导人对市场相对价格知道太少,大权在握就下命令指挥,非要与市场对着干,结果就很难经得起长期经济发展的检验。加上我们的体制尚在转型,市场化改革远远不到位,所以就容易形成很多资源错配。  出发点都挺好的,谁不想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好?凭什么就是一个大上海?为什么我们这个城市就不行?既是人之常情,也是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动力。但是愿望要受规律的制约,我们现在对城市文明的很多规律所知甚少,比如联合国人居署署长CLOS Joan先生讲到过一个指标,说比较适宜居住的城市,一平方公里要有80个路口。其实他当过市长的巴塞罗那,是欧洲非常适于人居的城市典范,它的密度是靠建筑布局好。我查过,巴塞罗那一平方公里有103个路口。浦东多少呢?农村区不算,17个。北京市的北部城区只有14个,差了一个数量级。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修的都是“马路”,那是走马的,不是“街道(street)”,不是让步行的人可以方便行走的城市街道。不便利的城市怎么生活?好像都是用来游行检阅的,大马路又宽又直,壮观而过瘾,但生活在里面的蓝领、白领、金领、服务业的,他们的生活就不便利。  今年1月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零下20度。我走了很多纽约的街道,两个路口之间仅一分钟步行时间,大道和大道之间也就两三分钟。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搞那么密,得投资多少修街道和设施,后来才明白这“格子化”的城市布局,土地卖得最好。为什么?小街区中间的地块也便利,可以有更多的商业设施,是密度的另外一型。而带来的问题,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够,不够大气。全是小街道做商业很好,但是城市还得有市民精神。后来到曼哈顿,从第59街开始,也是受到19世纪中叶巴黎大改造的风气影响,市中心来一个800多英亩的中央公园,周围配了很多博物馆、文化设施,纽约大气起来了。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29

2014年04月

北京启动地理国情普查 构建城市地理信息大数据库

到2015年底将持续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2014年4月24日,北京召开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会,全面部署普查工作。  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说,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该负责人介绍,首先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普查,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也将对人文地理要素情况进行调研,如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  最终,北京将构建一个包含全部城市地理信息的“大数据库”。  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说,“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北京将在中心和密集区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他介绍,北京的地理数据基础在全国已居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基本比例尺1:500地形图已覆盖市城区四环以内,更新周期为半年一次;1:2000地形图覆盖部分平原范围,更新周期1年;1:1万地形图覆盖全市域,更新周期平原地区为1年,山区为4年,“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地上建筑、绿地、道路等数据将全部集成在一张地形图上”。  该负责人称,本次北京的地理国情普查,将更倾向于应用开发,让“大数据”运转起来。他说,普查数据将被整理、汇总后形成4大数据库、6个报告、6个数据管理系统、6个监测应用成果、一系列地图图件成果等;所有普查成果,将在2016年1月起,为政府部门提供共享服务,部分可公开发布的普查成果,将通过“天地图”为普通群众提供服务。  但是,这些地理信息“大数据”具体如何应用?  作为试点项目,北京市测绘院的工作人员已完成西城区金融街的部分普查。负责人现场演示了已创建的部分系统,轻点鼠标后系统弹出金融街区域中所有学校,数据显示出金融街现已有的各类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职业学校等;系统右侧图自动显示出每所小学在750米服务半径中能覆盖到的住宅,每所中学在1000米服务半径中所覆盖的住宅。  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介绍,在构建的系统中圈定一个区域,再点击一个键,将弹出所有地表覆盖类型面积的数据和占比,随意点击某辖区内任何一栋住宅楼,便能显示这栋楼相应的基本信息;系统甚至能自动排序,分析出该区域房屋建筑区、林地占比多少。  该负责人说,系统完全建成后,不仅能让政府掌握地表自然及经济社会详情,也能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还能辅助制定开发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辅助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服务。  该负责人称,北京将立足市情,围绕首都核心区、平原区和山区三个层次的不同关注点和应用需求,制定地理市情普查监测与应用内容和指标;如果其他行政部门需要,系统中还会单独开发交通、住房、水环境、土地、环保、人口等专题。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为期3年,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从本月起,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将进入收集数据的阶段,主要包括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库建设等。(完)   来自:中国新闻网

28

2014年04月

何种成果能让油漆比钢还硬

,目前正在与企业合作,推向市场。该技术在印刷行业、家具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前景。  近期,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举办“中国光明行——先进照明技术论坛”,在上海、广州、杭州等6座城市展开巡讲,向行业发布最新技术成果,预测LED照明的发展趋势。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22

2014年04月

美国房贷标准降低:首套房最低首付仅3%

行得到抵押贷款买房。一年前,这一比例是5%。如果有亲友、非营利机构或政府愿意为他们提供首付,贷款人甚至可以不花一分钱从银行得到贷款。  富国银行(Wells Fargo)——美国最大住房抵押贷款银行,今年开始允许那些信用水平较高、购买了抵押贷款保险的借款人为首套住房仅支付5%的首付,其中2%的首付可以由借款人的亲友代其交付。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政府支持的房贷巨头,表示将购买首付低至5%的贷款,前提是这些贷款已包含按揭保险。房利美信贷专员罗布·舍费尔(Rob Schaefer)指出,保险公司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由于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收取的费用较高,使得私人保险对于信用评分较高的借款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银行降低了对贷款申请者信用评分标准。这也标志着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者时,不再那么挑剔。据某抵押贷款软件提供商提供的数据,3月申请贷款者的评分维持在755,与去年同期的761相比有所下降。由FHA提供担保贷款购房者的信用评分也从一年前的696下降到684。  美国各大银行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宽抵押贷款标准,与近期银行业经营状况欠佳有关。  据近日美国各大银行陆续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抵押贷款业务普遍表现不佳。美国银行一季度亏损2.76亿美元,抵押贷款银行业务收入较低。摩根大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19%,至52.7亿美元,新签抵押贷款同比大幅下滑68%至170亿美元。与此同时,富国银行发布的财报显示其抵押贷款业务继续下降,此项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8亿美元降至15亿美元。  种种迹象表明,在过去一直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抵押贷款再融资业务已经基本耗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MBA)预测2014年发放的抵押贷款为11000亿美元,比2013年的18000亿美元减少36%。“随着再融资大幅下降, 大家都在竞争信贷发放这块大馅饼的一小部分。”多伦多道明银行贷款部副总裁迈克·科普利说道。  为了寻找新的利润点,银行将不得不争夺那些可能没有完美的信用记录和大量首付的借款人。  信贷松动  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去五年后,美国人似乎正在找回对房地产的兴趣。据最近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Gallup poll),30%的美国人认为房地产是最好的长期投资,黄金和股票以24%并列第二。虽然目前美国人对房地产的热情与2002年购房高峰期相比相差甚远,但美国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的速度惊人。  雅虎公司分析师菲尔·珀尔曼(Phil Pearlman)说道:“对于投资,一瞬间被点燃的热情让我们集体失忆。”  市场对房地产不断上涨的热情以及银行陆续降低抵押贷款标准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8年前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导致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发金融风暴。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前几年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一些贷款机构向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用于购买住房,贷款利率也会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但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的住房销售量和售价明显下降,由于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企业盈利骤降、失业人数增加,住房贷款的坏账比例还在增加,商业地产也出现问题。只要房价一直下跌,与房地产相关的证券类资产就会不断贬值,这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一步增加,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信贷紧缩。  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措施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量化宽松政策在拯救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已经反弹并在持续恢复中。  从需求方面看,美国存在着“地产复苏—消费改善”的良性机制。经济恢复带来了就业整体的改善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个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同时,家庭债务的清偿以及家庭信贷坏账率、拖欠率的下降,使得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信贷投放意愿有所提高。这些都为地产复苏和稳定消费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2012年以来地产市场复苏,房屋价格企稳回升,进一步改善了金融部门和家庭资产负债表,夯实了消费增长的基础,增强了宏观需求能力。  美国住房市场已经走出了深度滑坡状态,房价上涨速度超过人们的普遍预期。但房价快速上涨正在引发新的担忧情绪:这是否意味着下一场的泡沫?  不过就目前而言,这种担忧还为时尚早。全美住房价格与收入之比仍旧远远低于长期平均值。  “信贷虽然出现松动现象,但它是从紧的起点开始松动。” MBA的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弗拉坦托尼(Michael Fratantoni)说道。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18

2014年04月

钢铁行业用环保将过剩和雾霾装进"笼子"

保持良好稳定的治污水平,并逐步提升?如何针对当前普遍的气体污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攻关,为保护大气环境作出应有的努力?  “必须用环保之剑助力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在4月8日~10日北京召开的第七届钢铁行业污染治理与脱硫脱硝研讨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黄导的话掷地有声。  技术为“矢”集成优化除“废”  保卫蓝天,钢铁行业重任在肩。会上,黄导作了题为《集成优化创新推广——谈钢铁工业脱硫脱硝技术发展进步与存在问题》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及,一些区域的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密集,污染排放已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据权威部门分析,尽管目前对钢铁烟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与PM2.5和雾霾间的关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但仅钢铁工业一次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使钢铁行业成为政府对大气环境整治的重点行业。因此,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黄导认为,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尤其要加快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工程的建设。所有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以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都需要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全部实施烟气脱硫。  “到2015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新建和改造燃煤机组脱硫装机容量为597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钢铁烧结机脱硫1.6万平方米。”黄导对今后的治理目标这样总结道。  破解烧结脱硫脱硝难题。黄导指出,目前,钢铁企业的烧结脱硫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下列挑战:一是烧结脱硫投资大、成本高。据了解,每吨烧结矿脱硫成本为5元~14元不等,脱除1吨二氧化硫成本为2000元~5000元不等。二是适合烧结烟气的脱硫技术仍需继续配套和优化,烧结脱硫技术和经济风险仍然较高。三是近年来钢铁行业全面亏损,对烧结脱硫的全面有效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广大企业呼吁国家应针对烧结脱硫出台有关类似脱硫电价的专项支持政策。  因此,他认为,烧结烟气脱硫专业化委托运营模式、合同环境管理服务模式要不断创新。首先,为实现“运营效果较好、运营成本较低”的目标,钢铁企业与环保专业公司开展烟气脱硫合作应当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其次,钢铁企业应选择工程管理经验丰富,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技术相对系统、成熟安全,有资质和诚信的脱硫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黄导建议,各钢铁企业应尽早实施烧结机提高密封性改造,减少设备漏风率,并认真研发推广烧结烟气循环及综合治理技术,同时搜集国际烧结脱硝技术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各环保技术公司应加强与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的结合,兼顾其他污染物的处理,留有去二英、脱硝、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的接口,形成系列的可选项、可升级的系统技术方案。  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系统集成。黄导强调,应加强“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协同防治,鼓励以干法净化技术代替湿法净化技术,优先采用高效袋式除尘器。烧结应尽可能选用低硫矿,机头烟气优先采用烟气循环技术和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烧结烟气脱硫工艺应充分考虑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多污染物的脱除;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应遵循“经济有效、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总原则,同时兼顾多组分污染物的脱除;电炉烟气宜采用“炉内排烟+大密闭罩+屋顶罩”方式捕集;电炉烟气、电渣炉烟气、硅铁颗粒物宜采用袋式除尘器净化,应采用覆膜滤料;火焰清理机和轧机含尘废气,优先采用塑烧板除尘器净化。  达标将污染装进“笼子”  钢铁行业环保成本压力大。中国金属学会王维兴教授也到会作了学术报告。据他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吨钢平均环保成本约55元,先进企业的吨钢平均环保成本约比落后企业高1.5倍~2倍。仅以治理废水和废气的成本为例,先进企业的治理成本为100元/吨~107元/吨,而落后企业为36元/吨~44元/吨;烧结脱硫的治理成本为5元/吨~14元/吨,增加脱硝后,成本要增加1.5元/吨~4.2元/吨。废气粉尘排放浓度标准由100mg/m3~150mg/m3降到20~50mg/m3,废气治理运行成本要增加30%左右,吨钢废气治理运行成本将达到43元左右。以国内先进企业为例,宝钢实现全面环保达标,每吨材的成本增加150元~160元;首钢京唐公司曹妃甸环保成本为177元/吨钢。  新建的钢铁设施,环保的投入占总投资的15%左右。宝钢2012年吨钢环保投资为34.44元,年环保投资在8.1亿元,环保运行成本高达40.5亿元~48.6亿元,约占2012年宝钢净利润的一半。2012年包钢的环保运行费用为5.4亿元,缴纳各类环保检测费1000万元。按国家新公布的关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1000万吨钢的联合企业环保投入约为10亿元。  以环保为抓手。能否将环保压力转换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使其成为化解过剩产能和加快淘汰落后的利器?王维兴引用了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的话:“国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政策,由设备容量限制转换为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试点开征梯级‘环境税’(德国和瑞典有成功的案例),调整财税体制(环保罚款纳入地方财政收入,消除地方保护),建立钢铁产能转型基金调整产能(先进企业兼并落后企业有补贴、落后企业退出市场有补贴)。”这也强调了以环保达标为门槛规范钢铁生产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王维兴指出,钢铁行业现有环保水平与新标准差距明显,装备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其中,六大排放标准需要关注:  一是烧结机头(球团)二氧化硫新排放标准限值为180mg/m3,但未配套脱硫设施的企业排放浓度通常在600mg/m3以上;即使现有已配套了脱硫设施,烧结脱硫设施平均综合脱硫效率不足50%,这种情况下也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二是烧结机头(球团)颗粒物新排放标准限值为40mg/m3,目前国内采用湿法脱硫的烧结机头(球团),几乎都没有加装湿式电除尘器,这种情况下颗粒物排放浓度一般只能达到50mg/m3~80mg/m3。  三是烧结机头二英新排放标准限值为0.5ng-TEQ/m3,而国内除个别采用活性炭工艺或加装湿式电除尘器的脱硫设施能够实现达标排放外,其余绝大多数烧结机都难以满足新标准要求。  四是原料系统、烧结机尾、高炉出铁厂、转炉二次烟气、石灰窑以及其他产尘点的颗粒物新排放标准限值在10mg/m3~30mg/m3,但大多数钢铁企业这些产尘点的除尘设施在不采用电袋复合、覆膜滤料等高效除尘技术的情况下,颗粒物排放浓度通常都在20mg/m3~40mg/m3。新标准颗粒物排放限值非常低,达标不难,难的是实现长期稳定达标。  五是新标准还规定了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限值为5mg/m3~8mg/m3,但目前较多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严重,厂区道路料场扬尘,厂房冒红烟、黄烟,将导致颗粒物无组织排放超标,也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环保形象。  六是新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COD(化学需氧量)为30mg/L、氨氮为5mg/L、石油类为1mg/L、悬浮物为20mg/L、氰化物为0.5mg/L、挥发酚为0.5mg/L。2012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外排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为:COD40mg/L、氨氮4mg/L、石油类1.3mg/L、悬浮物40mg/L、挥发酚0.03mg/L、氰化物0.03mg/L。两相对比,COD、石油类、悬浮物等因子还存在超标现象,特别是对于部分排水量大的企业,达标难度更大。  因此,为了使废弃物排放达到新标准,钢铁企业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全面实施技术优化和升级改造,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压力大。谈到烧结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王维兴指出,国家提出要对烧结烟气进行综合治理,即要脱硫、脱硝、脱二英、除尘联合进行,这应引起钢铁行业的重视。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18

2014年04月

油漆VS水漆 环保大势下的弃与留

制油漆使用和鼓励水性漆使用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包括欧盟、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水性漆都凭借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让传统油漆成为科技“炮灰”的大戏正在上演。  行走在薄冰上的油漆工人  油漆挥发产生的有毒气体对油漆工人的危害令人震惊。虽然大多数的油漆生产工人都带着“防毒面具”进行生产作业,以减少对有毒化学物质的吸入,但这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油漆工人的健康依然令人担忧,有关油漆工人作业致伤致残的事件屡见不鲜。  2010年9月18日,白云区石井一排污管道内油漆工进行油漆作业,由于油漆挥发的有毒刺激性气味在管道内难以排出,最终导致油漆工人两死五伤的惨剧。  2011年7月13日,台东市的一位从事油漆工作的邹先生,为赶工作量,将三天工作压缩为两天完成,当天晚上邹先生下班回家便感觉头晕,没过5分钟,人就晕倒在地,不停抽搐,随后被家人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确诊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小脑神经受损无法治愈,需要终身服药治疗。  2014年4月9日,合肥市贵池路一间汽车美容店因烤漆房内电路问题引发爆炸,使将近200平米门面和里面的物品全部烧毁等。  对于油漆作业中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国家甚至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油漆作业不能长时间进行,油漆作业要施行轮流换班的作业制度。  “我们平时都要戴两层口罩,但每次干完活鼻腔内总会有各种颜色的漆,嗓子、鼻子经常干燥、并有时伴随破溃,有时候还会出现头晕目眩,身体无力的症状。”一位曾长期从事漆作业的工人表示。  油漆污染下的“灰色天空”  记者了解到,油漆所散发出的强烈刺激性气体,在家居装饰、建筑等使用,不仅降低室内空气质量,威胁人类健康,同时,也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如今,频繁的雾霾,油漆便扮演了一个“大型制造商”的角色。  环保专家介绍称,油漆中的甲醛、笨、二甲苯等物质均为有害的有机气体,组成VOC的气体散发到空气中,而VOC正是形成雾霾的重要成因。多年来,油漆在建筑涂料上及家具装饰,汽车喷漆等方面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的有害气体向大气中排放,使得大气质量明显恶化。  在我国,油漆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挥发物达700吨之多,而每年因家具装修而发生的中毒死亡人数高达11万人,白血病患儿中,近90%的孩子家中近期装修过。由此,油漆生产使用的深层次危害可见一斑,其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可忽视。  面对涂料行业尴尬的发展现状,环保的水性漆凭借其产品创新优势,正迅速成为涂料行业的新主角。  水性漆亮剑:安全、环保引领涂料行业再发展  对于涂料行业中油漆多年来不健康的发展,水性漆的出现给涂料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油漆VS水漆 环保大势下的弃与留  水性漆,顾名思义,与水有关,其产品组成与使用上与传统油漆截然不同。水性漆以水为稀释溶剂,其中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水性漆在使用成膜过程中向外挥发的物质为水,生产使用过程中既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其大量使用也不会对室内空气及大气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可以说,水性漆在安全环保方面,可谓达到极致,是油漆的“完美替代品”。  相比以往传统油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人身健康威胁,水性漆在生产上则非常安全,水性漆生产过程中工人甚至不需要佩戴口罩,水性漆的安全优势,让工人的人身健康得到保障。  同时,在使用范围上,水性漆相对于传统油漆也更为广泛,国内最大的水漆生产企业晨阳水漆的产品已经在家居装饰、建筑涂料、汽车喷漆、家具木器等诸多领域使用,并且水性漆一些使用效果也已超出传统油漆。在涂料行业上,水性漆的安全环保优势,正在让传统油漆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  “油”“水”不相容:环保大势下的弃与留  由于油漆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危害,油漆早已遭欧盟封杀。欧盟自2004年1月1日起,已经全面禁止在欧盟国家内生产、销售溶剂型漆,改用水性漆;从2007年1月1日起,欧盟国家开始实施新的漆类标准《欧盟装饰涂料指导方针(2007-2010)》,溶剂型油漆被完全禁止在室内装饰中使用。  美国也在2004年限制中国油漆家具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美国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含铅油漆,对出售和使用含铅油漆的单位和个人处罚相当严厉。  在我国,面对油漆中VOC产生的严重危害,广东省也已经率先提出将逐步禁止销售使用高挥发性油漆涂料来遏制油漆产生的污染。  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国家对于企业减排措施的实施,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的同时,污染性企业的发展将遭受硬性阻力,而国家对于污染企业的倒逼减排,油漆企业的寒冬已经来临。  在当下环保当道的发展大趋势下,企业的环保理念、产品真正具备的环保特质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相反地,行业中不具备环保理念的企业注定不能长久。就涂料行业来讲,安全环保的水性漆顺应环保大势必将得到快速发展,而传统油漆企业则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巨大环保压力、国家对污染企业的种种政策限制、水性漆的强势围攻等,面对种种阻力,油漆企业最终将难逃被迫转型的命运。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共195页
  • 首页
  • 上一页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