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20

2014年03月

千方百计找土地 节约集约用资源

现代商贸经济区、沈阳国际物流港经济区、平罗湾新兴产业经济区;城市四环外设立北部现代农业经济区,打造国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向管理要土地,深挖“看不见”的资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看不见”的土地单位“亩产”是关键。于洪区严厉查处闲置浪费土地行为,杜绝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尽”;提高入区“门槛”,实行供地“五个不准入”;明确集群化发展思路,新入区项目全部纳入20个产业园区发展,亿元以下项目全部进入标准化厂房。以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创新实施“产城互动”,坚持“生产、学术、研发、展销、居住”一体的发展模式。    向存量要土地,整合“用不上”的资源。于洪区充分挖潜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利用“增减挂钩”等试点政策,对原本“用不上”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腾出了5000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在全区启动15处“于洪新居”项目建设,可节约存量用地50%以上。  向创新要土地,激活“低产出”的资源。经批准将200平方公里耕地保护区规划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不破坏耕地的基础上,将建设成为以高科技示范型农业为主导,集都市休闲农业与高效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国家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同时,于洪区在辽宁省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获批省级综合运营试点,促进土地向农业大户流转、向农事企业流转。   来自:搜狐焦点

18

2014年03月

超高建筑:极限之美还是极限之危

一栋高达3000英尺(914米)的未来摩天大楼。这栋名为王国高楼的建筑将在吉达建造,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巨大挑战,包括如何建造高耸入云的电梯和减少整体的重量。  报道称,研发者已经证实高级建造科技服务公司(ACTS)已经开始调查建造这栋摩天大楼所需要的材料。据称需要1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和8万吨的钢铁。这栋建筑将成为王国城市的中心装饰品,它将有200层楼,其中160层可用于居住,预计花费12.3亿美元,它将比迪拜的哈利法塔高173米。  但是,对于超高建筑,总有人抱着质疑的态度。就在2012年,我国湖南省长沙市还计划建造一座名叫“天空之城”的超高建筑,计划高度为838米。可惜的是,就在宣布建造一个月之后,这座超高楼就因为没有完成相关法定的报建手续,被有关部门叫停。曾有媒体称,被叫停并不仅是因为这个原因,事实上,“天空之城”自酝酿阶段就争议不断。安全性与否、资金是否充裕、周边配套等都让“天空之城”陷入舆论的漩涡。  为何各地争先恐后地建造世界第一高?如此超高的建筑,又有哪些建筑难点?  超高层建筑设计有要求  要了解超高建筑,首先要明确超高建筑的概念。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规定40层以上(高度100米以上)的为超高层建筑。  当楼层高度超过一定极限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比普通住宅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筑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明珠塔总负责人江欢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进化,建筑的高度已经不是技术难题。不用说沙特正在建的接近1000米高度的建筑,就算是3000米高的建筑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现代超高建筑往往选择钢材作为主材料,这是因为钢材本身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而且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再加上其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因此,钢材成为超高建筑的首选。  若想建高楼,地基也是重中之重,因此超高建筑的地基比普通建筑要求更高。江欢成进一步解释说,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地基的宽度有恰当的比例要求,只有达到一定面积,其单位面积的负荷才能被分散,不至于承载过重的压力。  而外部结构却只是对超高建筑考验的第一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高建筑,抗风的难度极大,难点在于获得符合实际的风荷载,结构如何满足规范规定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保证设备(如电梯)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在正常风压状态下,如果距地面高度为10米处风速是5米/秒,那么在90米的高空,风速就可达到15米/秒,不难看出,风速与高度成正比。因此当超高建筑遭遇强风,那么其如何化解?  对此,江欢成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高层侧风对于超高建筑确实是个难题,但是因为现在钢材质量越来越好,而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超高层建筑可以通过随风轻微摆动化解风力。“住在超高层建筑中的住户,并不会因为大楼的轻微摆动感到不舒服。因为让人感觉眩晕的不是摆动幅度,而是摆动速度的加速度。”江欢成说,“至于摆动角度,这些都会在设计之初就被考虑进去。”至于现代建筑中应用最广的玻璃外墙结构,江欢成则表示不会对超高建筑产生威胁,因为墙体与玻璃之间可以留出缝隙,为层间结构变形留出余地。  但是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专家表示目前没有固定的解决方式。“对于位于地震区的900米高的建筑,结构抗震是建筑面临的巨大挑战。”钱稼茹说。江欢成也认为,地震中如何逃生是居住在超高层建筑中居民的最大难题,目前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需要人们自备逃生设备。  对于人们担心的另一项灾害——火灾,建筑师们似乎并不那么忧心。因为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防火设计规范。我国的《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就规定,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立避难层(间)。“火灾时,很多人都因为吸入烟气而致命。因此在层间建造避难层是非常必要的,提供给人们相对安全的环境等待救援。”江欢成说。  距离绿色节能还有距离  超高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居住的需求,但是在环保意识提升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功能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节能、环保、绿色、生态。但是,超高层建筑想要满足这些条件,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范宏武认为,以现阶段的节能环保标准来评判的话,传统的超高层建筑都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的超高层建筑都对城市风、光、热、声等微环境造成光污染等负面影响。为维持正常运营,其单位面积能耗是目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2~3倍,是一般公共建筑的4~10倍,这说明超高层建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大、能源消耗大的问题。因此,如果要发展超高层建筑,就必须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超高层建筑被业界称为“垂直城市”,其功能多样、体量大、系统复杂、环境影响明显,给建筑设计和运营管理带来极大挑战。超高层建筑为了减轻自重,几乎全部采用了玻璃幕墙系统。“而玻璃幕墙系统的应用不仅对室外光环境带来影响,也对室内热舒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超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系统的节能环保设计是难点之一。”范宏武说,“而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室外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都会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按照我国目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热工分区方式,一栋超高层建筑可能会涵盖2到3个热工分区,因此超高层建筑的系统设备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设计边界的确定就成为难点,另外现有系统设备的承压能力也给超高层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提出挑战。”  不仅是楼体本身很难达到要求,它对于再生能源的利用,也缺少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依据。“即便是在超高层建筑顶部考虑安装高空风力发电系统,也要对如何保证风力发电机的安全运行进行研究,将风力发电机对整个建筑的安全影响降到最低。”范宏武说。  为了主动引导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部组织力量颁布实施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希望能够为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行提供依据。但是,范宏武认为,仅仅依靠《细则》并不能完全解决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针对超高层建筑加强研究力量,争取尽快达成共识,完善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相关标准规范,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虚荣心作祟还是发展需要?  自超高建筑诞生的第一天,人们关于超高建筑的争论就从未停止。破坏环境、占地面积大、光污染、舒适性等都成为超高建筑被人诟病的因素。有些专家也认为超高层建筑只是人类追逐政绩、利益的“手段”,因为许多超高层建筑的窗户基本上无法打开,至于住在其中是否舒适,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随着超高建筑越来越多,世界上已有一些高楼因选址和运营不佳而出现大面积空置。美国哈佛大学建筑技术教授基尔·莫曾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无论从城市规划还是生态学角度看,在郊外建设摩天大楼都是一个糟糕的想法。”然而选址市内,又遇到建设安全和运营安全等问题,因此除了“高度”问题,在哪里建设超级高楼,如何使高楼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随着建造与保障摩天大楼的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人类将缔造越来越多的世界建筑之最。然而超级高楼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减少,除了安全与环保,后勤保障、高效运输、节能、垃圾处理和经济等都需要考虑,设计师与开发商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未来超级高楼的命运。  钱稼茹则对超高层建筑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建筑是财富、技术的象征。现如今,超高层建筑更是业主在公众面前炫耀其财富的实体。攀比心理诱导一些人为建筑高度第一而竞争。我国500米以上的建筑越来越多,其实,这么高的建筑以后的利用率有多高,有的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12

2014年03月

“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预计超5万亿元

环保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投资“洼地”  “环保投入是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对于环保投入,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以2000亿元以上的幅度在增加。”吴晓青介绍道。  吴晓青给出了一组数字:2011年,全社会的环保投入为6026亿元;2012年投入8253亿元,占GDP的1.59%;2013年预计超过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可能超过5万亿元,这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和社会投资。他还透露,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投资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2963亿、338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4%。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环保及相关产业从业单位有23820个,其中企业(20522家)占86.2%。具体来看,内资企业(19072家)占企业总数的92.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62家)占11%,上市公司(402家)占2%;从业人数为319.5万,年营业收入为30752.5亿元,年营业利润为2777.2亿元,年出口合同额为333.8亿美元。  政策激励  “我们预计,2014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投入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之后,我们预测全社会的投入会超过1.7万亿元。另外,今年还要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又意味着一大笔投资。再加上‘十二五’已经出台的一些计划和规划,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等,预计从2014年起,我国对节能环保尤其是环保行业的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于政策可能给环保行业带来的利好,吴晓青表示。  据他介绍,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正在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点污染治理计划。  吴晓青说,反映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环境产品年均增加超过30%,环境服务业年均增加超过28%,资源回收利用年均增长超过14%。综合起来,中国环保产业从2004年到现在,年均增长超过20%,这得益于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  “钱景”光明  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4年,我国将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强化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在2013年中央预算收支执行方面,节能环保支出为1803.9亿元,完成预算的85.8%。同时,2014年中央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也表明,2014年,节能环保将支出2109.09亿元,增长7.1%。  总理的寄托和财政的支持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新曙光。记者了解到,许多代表委员对环保产业也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鲁修禄指出,发展新能源、节能低碳产业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既是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又是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机遇。要依托新能源开发与绿色低碳经济、污染整治的需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要重视通过碳金融交易支持环保项目发展,积极培育和完善交易市场,对新能源和污染治理项目给予低碳配额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焦念志也表示,其团队创新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机制,有望让海洋吸入更多碳,改善空气质量。  越来越多的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取得突破,环保产业将展现更光明的“钱景”。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12

2014年03月

朱大鸣:两会过后房地产仍要面临房价暴涨问题

准备“拦截”他。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确实没有提到房地产调控与遏制房价上涨等关键词句,然而,并不意味着对于房地产市场就放任不管了,毕竟当下房地产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关节点。  综合最近有关房地产政策的一些消息来看,未来房地产调控形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双向调控与分类调控可能会成为主导房地产市场政策新方向。姜伟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提出了双向调控政策,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总理报告中的增加中小户型、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就是供求双向调控。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双向调控主要是从保障性住房与增加商品房有效供给与供应两大方向进行调控。增加中小户型供应,主要是继续强化居住性功能,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换成为更多的住房,遏制投机性与投资性需求也是为了改善需求结构,防止炒房集团继续将房价变成地上悬河。增加保障性住房需求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了,因为当下房价已经非常高了,只要能够到现实中看看的人都明知此情。虽然三四线城市的绝对价格并不是很高,但是,很显然与当地的个人收入相比还是高很多。因此,增加保障性住房,才能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分类调控的意思也非常明显,即为了应对不同地域的房地产情况而做出的分类开药方策略,从而避免了一些地方楼市发烧全国楼市跟着吃药的一刀切调控政策。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在70个大中城市中,2013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0%,南京、厦门、徐州、桂林等20多个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也高于10%,而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涨势相对平缓,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楼市出现了“崩盘”现象。中国楼市多次出现了热点城市高烧不退,冷得城市沦为鬼城的境地。因此,今后政策调控更可能更倾向于分类分地区调控。  分类与双向调控实际上都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思路,其本质上有着内在关联。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表示,“双向调控”也可称为“分类指导”,即对一线城市继续增加供应,以抑制、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限购政策不会退出;对于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则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种转换在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逐渐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会更健康,如今一些观点走向了极端,认为房地产出了问题都是行政干预之过,实际上,在当下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没有房地产调控,中国房地产市场不知道崩溃几次暴涨几次了。去行政化是可以减轻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会更如人意。  对于三四线城市是否会崩盘问题,媒体报道称,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目前三线城市的房价在每平米三五千元的水平,这是成本价的水平,还能崩到哪去?房价分化现象将来会越来越严重,但10年内中国房地产不可能出现大的危机  市场变化总是风云起伏,十年太长难以言说,从繁荣期估价的资产总是高估,评价能力也存在高估,仅仅从今年来说,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将会非常大,两会过后房地产“崩盘论”已经完成任务,马上就要歇火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迎来一个如何面对房地产暴涨的难题了。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6

2014年03月

总理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将激活整个经济

那些反映多、意见大、又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还是要继续取消下放。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违规新设审批事项。实际上这也是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有利于激活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其前提要明晰哪些行为是禁止性的,这样一个思路的转换,既能减少政府日益复杂的监管压力,又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就是不断地发现机遇,这些新机会往往又可能是当下法无明文规定的,如果非要等着法令清晰时才能尝试,很可能结果是机会一去不复还。而机会的发现,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增长模式依赖于简单模仿与学习,将别人的生产线、管理模式搬进来,就开始大规模扩张,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是渴望的,但是往往不是现实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简单模仿山寨别人的东西总归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中国人勤劳而且也很聪明,但往往缺乏好的管理制度去激励这些人的勤劳与智慧才能的发挥,长期处于潜隐状态。因此,时至今日,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类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当下所遇到问题很复杂,很可能处于一个金融危机爆发的节点。从当下的情形来看,这种金融危机可能已经发生了,由于我们的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以及我们的保护性政策,才使得这个危机没能显现出来。过去依赖印钞票与卖土地的双重循环泡沫式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劲头表现在地方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房地产泡沫显著形成,民间资金体系基本上已经快要崩盘了。去年下半年通过房价暴涨,我们暂时掩盖了这些危机,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房价抬到天上去,把危机护河堤修到天上去,况且,这些筑堤策略往往容易形成系统性大灾难的高风险。原因在于就算我们时时刻刻提防溃坝,但不可预测的一个洞穴就可能使得整个大坝崩溃。更重要的是,虽然房价暴涨暂时堵住了溃坝危机,但是它也导致了系统性地成本暴涨,生活成本与生产成本双双上升,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减轻这些冲击的力度?最佳时点是去年楼市暴涨之前,如果我们当时倾力阻止楼市暴涨,可能遇到的问题就不会这么危险。然而,事已至此,除了严防楼市再发生暴涨与货币超发之外,剩下的道路可能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激活人们创造实体财富的热情和积极性了。  从历史经验来看,危机发生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在于社会优质资源已经投向错误的方向,不通过系统性危机这种错误配置资源的思路和路径难以改变,危机以中断的形式阻止这种狂热继续下去,我们所能权衡的就是一次较小的危机,换来新思路的转换。  反腐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也是我们当前一个主旋律,当下政府公务员的行为确实比以前收敛很多,老百姓对此满意度不断提升。老百姓对于两个问题比较敏感,一是老百姓的物价和房价水平到底涨到哪里为止,二是老百姓的机会与未来在哪里。物价与房价系统涉及到百姓的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与未来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来源。减少货币供给给物价暴涨与资产价格暴涨降降温,减少审批与负面清单管理以增加民间致富的机会,可能是当下很重要的任务了。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06

2014年03月

蔡为民:三线城市“拐点”已至

小、没有山海观景……等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理由与解释,均无法改变其大幅降价的现实。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后期价位必然高于前期,如此方能对先行购买的客户“有所交代”,并形成“肯定越卖越贵”、“与其晚买不如早买”之消费者心理预期。  楼市风雨前的宁静  不无感慨的是,上述发生在香港的事件如果“转进”到内地,恐怕前期购买者早就拉起白布条“维权”及打砸售楼处了!而不可能轻易“纵容”开发商“跳水降价”!只是“该来的,总归要来的”,随着政策、经济、金融、社会、市场等不利因素的逐步积累,坊间现在的疑问已非“会不会”,而是降价潮何时传导到内地?毕竟开发商是经济动物,面对日益稀薄的买气,基于生存考虑,很难不施出降价手段以自保。换言之,从下半年开始,曾经在2005年与2008年发生的购房人抗议潮,恐怕将卷土重来!  即使2014年1月的市场表现似乎并未露出端倪,数据甚至显示不少房企当下运营成绩喜人——万科一月销售27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45%;碧桂园一月合同销售金额176.7亿元,同比+140.74%;恒大1月合同销售金额110.4亿元,同比+52.3%。  惟仔细探究,即可发现“事出有因”,其实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钱荒”、“房贷收紧”关系密切,它直接导致2013年第四季的成交被推迟至2014年1月正式完成相关手续。当然,对上市房企来说,将上年度过旺的交易转移至次年度,有助于账面美化及调整税费结构,但却扭曲了市场判断依据,从而发生“数据会说话”,但也会“说谎话”的状态。  上海集三千宠爱  虽然也有人以人民日报2月15日刊登的文章“高地价让房价下跌期盼,又要化为泡影了”,来说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之强烈需要——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达4.1万亿元,刷新2011年3.15万亿元之历史高位!而刚刚过去的2014年1月份,京沪杭三地土地出让金收入逾千亿元,仅北京一地就超过去年同期的7倍之多。在“面粉愈来愈贵”之“严峻”形势下,连一向对高房价口诛笔伐、多次预测“楼市崩盘”落空的人民日报都“降”了,显见房价支撑力道仍然强大!  但我并不这么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分别作出“上海房价四年翻番”及“三线以下城市将出现50座以上的鬼城”!这两个看似矛盾、极端对立的判断,其实说明的是同一件事情——在经济发展停滞、结构转型困难、货币超发严重、汇率“内贬外升”。。。等“压力山大”之窘境持续发酵下,房地产投资风险加剧,从而使明显安全与尊荣的上海楼市受到国内外多数买家的青睐,于是“全中国村长以上的干部都以在上海拥有一套房子为荣”!相形之下,三线以下的城市便无如此幸运,甚至“鬼城”之所以形成,更是早在2011年1月一、二线城市开始限购时,就种下了“因果”与“祸根”!  关键是需求而非价位  由于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手中闲钱愈多的人愈恐慌,急于购买保值工具避免财富缩水,而一、二线城市限购,变相驱赶富余避险资金向三线以下城市快速移动。当地政府何曾看过如此大的阵仗——白花花、挡也挡不住的人民币疯狂涌入,三套、五套买进的购房者大有人在,于是“见猎心喜”拼命出让土地!尤其许多一、二线城市房企成批量进入,“迫使”当地开发商也跟着拼命高价买地,如此恶性循环形成“揠苗助长”效应,表面风光,骨子里都“虚”的狠,因为消化土地库存需要时间,盖房跟卖房更需要时间,而以“投资获利”为目的之需求,却已戛然而止矣。  因此,在我看来,现在相当比重的三线以下城市存在的问题不是房价高或低,而是需求严重不足,除了崩盘已别无选择!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27

2014年02月

钢铁利润0.13%"垫底"工业行业 光靠政策救不了

底”工业行业   7月31日上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运行信息。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钢铁协会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8亿元,同比增长0.94%;实现利税397.9亿元,同比增长1.4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13%,在全国工业行业中最低。   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企业35户,亏损面为40.7%;6月份由于钢材价格继续下跌,盈亏相抵后会员企业合计亏损6.99亿元,今年首次出现亏损。   钢企状况难于去年   钢企上半年利润呈逐月减少态势。同时,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企业35户,亏损企业明显增多,亏损面为40.7%。中钢协指出,这意味着,今年很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甚至比去年同期还要困难。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过剩产能消化需5-10年   淘汰落后产能是漫长的过程,控制产量则是当务之急,过剩产能的消耗可能需要5-10年时间。目前的行业低迷状况最有可能造成两种企业最先出局,一是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二是环保严重不达标的企业。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需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相关工作,提请相关企业把国家化解产能工作与自身生产经营结合起来,首先淘汰没有效益的落后产能,果断关停严重亏损的低水平产能,争取达到既淘汰落后又减亏增效的效果。   工信部日前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配合制定和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及有关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以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   银行未全部停止钢铁贷款   针对银行业对钢铁行业全面停贷的消息,中钢协表示,银行业对钢铁业的贷款并没有全部停止,依然是坚持有保有压的政策。 全部停贷是不存在的,银行对那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项目依然是支持的,但是对违规企业以及需要淘汰的企业和项目则是有要求的,要严格控制贷款。   靠国家政策救不了钢铁行业   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屈秀丽表示,从大方面看,靠国家政策救不了行业。政策刺激作用只是短期的,长期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在只能是通过一些政策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帮助优秀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政策上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27

2014年02月

政策在地方被打折扣 钢铁产能越淘汰越大

效需求。   地方的过剩现象更为严重,在一些民营钢企看来,地方不会对作为纳税大户、就业大户的钢铁企业管得太严,“中央态度坚决,但一到地方就打折扣了,产能越淘汰越大。”一位河北的民营钢企负责人对记者透露。   产能过剩还导致了部分钢贸商资金链断裂、跑路自杀。“问题的源头就是下游需求不足,一些钢贸商囤货过多、投资过大,再加上超范围经营,最终企业破产。”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张琳认为。   虽然国家在2009年9月就出台了政策抑制产能过剩,但现实版的“囚徒困境”仍在上演:明知道停产限量对总体行业和总体利益有利,但出于对自己停产会为竞争对手让出空间的担心,反而一边继续生产一边等待其他企业停产。对于减产,钢铁人士这样盘算着:“规模效应对钢企至关重要,即使吨钢价格上升,但产量下降,总收入还是下降。”张琳分析。   炼一吨钢只能赚1.68元,但一斤猪肉可以卖到16.8元。养猪、种菜等非钢产业发展是个体钢企自救的“药方”,但对于国家来说,治好钢铁的病,必须依靠兼并重组、节能降耗以及上下延伸建设产业链。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26

2014年02月

未来建筑“活”起来

和内部住户的要求作出自我调整,并实现自给自足。  这份名为“它是活的”的报告对未来大楼作出了大胆设想:“到2050年,城市居民和市区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未来城市建筑物促进了这种内在本质,它能够像一个活着的生物体一样凭借自身的力量运行,与外部环境和内部住户相互交流。”  报告解释称,未来建筑物能够在综合能源消耗、天气和用户想法等各个数据之后,“自主决定”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奥雅纳公司设想,未来摩天大楼将由各种建筑模块组成,以实现居住、商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各种功能。为了应对实际需求的变化,喷气动力维护机器人还能够在空中完成大楼各个模块的替换工作。  奥雅纳的工程师们在设计未来城市时将如今已经开始困扰科学家的人口激增和资源枯竭的问题考虑在内,他们断言,在光伏涂料、风力发电机和海藻发电器等产品问世之后,建筑物终有一天能够在资源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建筑物内还将遍布绿地,能够进行水资源优先回收再利用,外部涂层还能够隔离空气污染。目前,上面提及的喷气动力维护机器人、高空农场和光伏涂料等产品已经在开发之中。   来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共195页
  • 首页
  • 上一页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下一页
  • 尾页